五月十五东风起,我向海边看海水。边民为我诉颠连,我为边民嗟干止。
茅篱咫尺是苍茫,朝宗万派雄如驶。一潮一汐往来间,日侵月削诚无已。
谁云沧海复桑田,但见桑田沈海底。忆自熙朝十九年,豁赋除田千万矣。
只今坍有廿余年,庐舍丘墟安可纪。按籍施弓不易求,田形丘势难比拟。
就中岂无半亩禾,勤农拌此供波靡。一闻履亩勘真荒,须臾无计图迁徒。
沿海残区欲揠苗,刈此木棉成荒鄙。冀得豁除尺寸区,以为风涛之一抵。
嗟哉鉴及此情形,温言化导何必尔。方今圣主恤民艰,岁蠲正赋真沦髓。
九牛安用此一毛,太仓一粟终何裨。从来有土此有财,无土将焉宁妇子。
额赋岂能问水滨,劝稼何由施耘耔。不与海水争旦夕,难为穷壤图倍蓰。
潮泥暂退且施弓,真荒真熟胥可指。归来傍晚宿山间,山人为我话桑梓。

【译文】

五月十五日的东风起时,我站在海边观看海水。边民为我诉说他们的困境,我为他们感到忧虑。

茅屋篱笆近在咫尺,却显得苍茫无边无际。潮涨潮落往来其间,太阳和月光都在不断侵蚀。

谁说沧海变成了桑田,只见桑田沉入海底。回忆起熙朝十九年,豁除田地有千万顷。

如今已经坍塌了二十多年,房屋都成了废墟哪里还有可记的事情。按照户籍施放弓箭不容易找到,田地形状和山势难以相比。

其中难道没有半亩田地?勤勉的农人在这里供海浪冲击。一听说农民要实地勘察,立刻没有办法迁移搬迁。

沿海残存的地方想要揠苗助长,割下木棉做成荒废的场所。希望能得到豁除一小部分土地,以为风浪的冲击做一点抵抗。

唉!看到这种情形应该反省,温言劝导何必如此呢?当今圣明之主体恤百姓的艰难,岁岁免除正赋真如骨髓般沉重。

九牛哪用得着用这点毛,太仓一粟终归是微不足道的。从来有土地就有财富,没有土地将怎样养活妇孺呢?

赋税怎能问及水滨,劝农如何能施展耕耘?不与海水争朝夕,难为穷困之地图谋倍蓰。

潮泥退去暂且施放弓,真实荒芜真实熟透可以指示。回来之后傍晚住在山间,山人给我讲述桑梓之事。

【注释】

①海坍谣:指沿海地区人民因战乱、灾害而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悲歌。

②五月十五日:指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端午节。

③东风起:春风吹拂。

④边民:边境居民。

⑤嗟:感叹词,表示感慨或哀叹。干:空。止:止境。

⑥茅篱:茅草编成的篱笆。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苍茫:茫茫一片,无边无际。

⑦朝宗万派:指众多江河汇聚到大海中。雄:雄壮、伟大。驶:流动。

⑧一潮一汐:指每潮每汐。往来间:之间。日侵月削:形容时间推移,日月侵蚀。诚:实在。无已:无法停止。

⑨沧田:沧海变成稻田。沈:沉没。

⑩熙朝:即熙宁朝,北宋神宗赵顼时期的年号。十九年:指元丰五年(1082)。豁赋:免除赋税。除田:免除田地税。千万:极言其多。

⑪坍有:坍塌后仍有。廿余年:二十年左右。庐舍丘墟:房屋倒塌成土堆的样子。安可纪:怎么能够记载呢?

⑫就中:其中,指灾后的农村地区。岂无:岂有,哪里有。半亩禾:半亩地的庄稼。勤农:辛勤务农的人。拌:通“伴”,一起。供波靡:供给波浪冲击。

⑬履亩勘真荒:走遍田间察看确实荒芜。须臾:片刻。无计:没有办法。迁徒:迁移。

⑭沿海残区:沿海地区受灾后的地区。欲揠苗:想拔高庄稼。揠,拔。苗,指幼苗。

⑮刈此木棉成荒鄙:砍掉这些木棉树成为荒凉的土地。刈,砍伐,收割。木棉:一种植物。

⑯冀得豁除尺寸区:希望能够豁开一些田地。豁除:开垦,开拓。尺寸区:一定的区域。

⑰以为风涛之一抵:以为抵御风浪的一种办法。抵,抵挡、阻挡。

⑱嗟哉鉴及:唉呀,想到……鉴及,想到……的地步。方今:现在。圣主:圣明的君主。恤民艰:体恤人民的困苦和困难。

⑲蠲正赋:免除田赋。沦髓:浸透骨髓。

⑳九牛:比喻数量少。一毛:比喻微小。太仓:古称京城附近的仓库。一粟:极言数量极少。裨:好处。

㉑从来:自古以来就有。有土:拥有土地。财:财富。

㉒额赋:国家征收的赋税总额。岂能问:怎么能问呢?水滨:水边地区。劝稼:劝农种田。耘耔:锄草培土。

㉓不与:不要与……比较。海水争旦夕:与海水争夺朝夕的时光,即日夜不停的劳作。难为:何苦为难,不值得。穷壤:穷困的土地。图倍蓰:企图加倍索取。倍,二倍;蓰,五倍。

㉔潮泥暂退且施弓:潮水退去,暂时可以施放弓箭射猎。犹可指:还可以指出具体位置。

㉕桑梓:桑树和梓树,代指家乡或故里。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目睹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而写的一首同情诗。诗人对灾后人民生活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关怀。全诗以强烈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灾民的同情之心,表达了诗人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祝愿之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