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一碑近百年,昔日离海三十里。于今试看几何程,可知坍势从何底。
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中半在沙。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尽芦花。

【注释】

海坍谣:指吴淞江口的一段堤堰在潮水冲刷下,逐渐崩塌。此间一碑近百年,昔日离海三十里。于今试看几何程,可知坍势从何底。 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中半在沙。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尽芦花。

【赏析】

《海坍谣》,作者不详。诗写吴淞江口一带堤堰被冲毁的情况。

首句“此间一碑近百年”,点出地点和历史。据记载,吴淞江口的堤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到南宋时才修起一道长约三里、高约六丈的大堤。大堤上建有一座石碑亭,刻有“海坍”两字,以警告人们注意海潮的危害。由于岁月久远,碑已风化。“昔日离海三十里”,说明现在堤岸已经退了三十多里;“于今试看几何程”,“几何”,多少,多少路程。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从有了这座石碑以后,潮水就越来越近了,现在只有几十米的距离。

第二句“可知坍势从何底”,意思是说,堤岸为什么会倒塌,是由于它没有像古时候那样牢固,不能抵挡住潮水的冲刷。这里用了一个“底”字,表示原因所在。

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中半在沙”,意思是说,吴淞江口一带地势低洼,泥沙淤积,所以城墙多成斜坡状。“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尽芦花”,意思是说,这是东南一带有名的老要塞之一,过去这里有过繁华热闹的生活。

这首诗通过对吴淞江口一带堤堰被冲毁情况的描述,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不满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