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五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注释和赏析。 注释: 1. 山家: 指的是诗人在山上的住所或者他所居住的地方。 2. 青山低北寨, 碧水到南庄: 描述的是山下有一座低矮的青山与远处的寨子相对,而清澈的水从南方流来,流经村庄。 3. 夜虎仙人杏, 春鸠帝女桑: "夜虎"可能是对夜晚的一种比喻或象征,暗指某个地方或者人;"帝女桑"则是指帝位或帝王的女儿种的桑树
诗句原文 斜日争飞鹢,清滩起和歌。 楼官张席绮,浆女湿衣罗。 谁信三闾在,中流唤奈何。 注释与赏析 - 斜日争飞鹢:斜日即夕阳,争飞鹢指竞渡时船只的激烈竞逐。此处描绘了夕阳下竞渡的激烈场景,飞鹢为古代对船的美称。 - 清滩起和歌:清滩指清澈的河水,和歌指船上的歌声。起和歌表明人们开始唱起助兴的曲调。 - 楼官张席绮:楼官指的是观赛的人们中的官员或贵宾
【注释】 西林桥:即石梁,位于浙江桐庐县。 堪思:值得怀念。 石路参差:指石阶参差不齐。 野祠:民间的祠堂。 画舫:彩绘船。 油车: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形似小油桶,上面有盖,用人力推拉。这里指油车散尽,雨丝纷纷落下的样子。 佳人:美人。 渡湖去:过河。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二句写西林桥畔景色。“西林桥畔最堪思”是说西林桥畔的风景最值得留恋和怀念。西林桥畔风光旖旎,令人心驰神往
注释: 1. 雨后天晴,山村沐浴在朝辉之中。山的北面和南面都有祭祀祈望的人。 2. 老农带着钱去祭祀祈福,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我回家割肉都没有心情了。 3. 勾龙祠前布谷鸟的叫声,新燕在屋里飞来飞去。 赏析: 此诗是作者晚年流寓湘中时的诗作。全诗以“社”为题,描写了山村雨后的景象以及村民们的祭祀活动。诗人通过描绘山村雨后的景象以及村民们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注释】 半上头:梳妆打扮。上头,梳妆。小女子:年轻女子。半作上头来:梳妆打扮得差不多了。发,指头发。鬟(huán),古代妇女头上的一种装饰物,也指束在头上的发髻。钗(chāi),插在发髻或发间的首饰。茸,形容鬓发茂密。何得作重台:为什么梳成双鬟? 【译文】 谁家少女初上妆,梳妆打扮已差不多。发短鬟犹束,钿低额未开。私下问钗茸小,为何梳成双鬟?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梳妆的诗
半卸头效宫体诗 佳人最可怜,莫若半卸头。 开函双钏落,束髻一钗留。 红裳娇不卸,停灯忆远游。 注释: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莫若:不如。 - 开函双钏落:打开信封时,两枚铜制发饰(钏)从盒子里掉出来。 - 束髻一钗留:扎着发髻,将一枚钗子留在发髻上。 - 红裳娇不卸:红色的衣裳美丽动人,但不愿意脱下来。 - 停灯忆远游:在灯光下怀念远方的游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
【注释】 棹:船桨。激水:激流。浙江:指钱塘江,古称浙。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节竞渡的诗。全诗四句,前二句写观竞渡的情景,后二句写观竞渡的感受。 第一句“棹发惊波远”,是说随着船桨划起,惊涛骇浪就远远地飞腾而起。第二句“龙过激水遥”,是说龙舟在激流中破浪前进,仿佛龙一般,一往无前。两句以惊波、激水比喻竞渡场面的激烈、壮观,用惊、激二字点明竞渡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第三句“记观淮海渡”
【注释】 ①竞渡:旧时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②甲士:指龙舟上操练的武士,此处泛指参赛者。③童儿:儿童。④数舟:即“许多船”。⑤旆影云间起:旗影在云中飘动。⑥箫声浪里吹:箫乐在波涛中回荡。 译文: 每当我痛恨江面的浮光,重又看到龙舟比赛的时候。 许多龙舟迎着操练的武士,两岸上跑着玩耍的童子。 旌旗飘扬,在云间升起;笙管齐鸣,在水底吹响。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兼知信州期间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凉夜静无烟,清宵一镜圆”两句写中秋之夜的景象,是诗人对月抒怀,也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自推瑶海上,长挂画楼前”写诗人自己想象自己站在高处推月,月挂在楼上,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共佳人望,于今十五年”表达诗人在佳节独自赏月,思友之深,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与亲情的怀念。
中秋之夜真州望月怀念张五客解州 凉月当空,中秋夜晚景色宜人。 但望着天边,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愁绪。 关山堆满了洁白的积雪,河海波光粼粼,荡漾着金色的浪花。 我在这美好的月色中思念远方的朋友,他们是否也在欣赏这美丽的月光? 我想起我们曾经在真州和解州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