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 1.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一百六:指佛教禅宗的公案集,是禅宗僧人对佛理、禅理等进行阐述和解释的一种文体。这里的“偈”,是指诗歌的形式;而“其”则是一个代词,代表前文提到的“偈”。 2. 盛暑隆寒相继来:形容天气极端炎热或寒冷,连续不断。 3. 慧林四见地炉开:比喻在佛法中,无论遇到何种困境,都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4. 衲僧向火知方便:指僧人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
牵率归来口懒开,婆娑重陟旧猊台。 孤云本是无心物,又被东风拘管来。 注释:牵拉着缰绳回来,懒得开口说话,我漫步在旧日的狮子台上。那些飘忽不定的白云本无定形,但仍然受到春风的驱使而飘移。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春天的清晨,漫步在狮子台上的景象。首句“牵率归来口懒开”,描绘了诗人步履蹒跚,不愿意开口说话的情景。第二句“婆娑重陟旧猊台”,则描绘了诗人在狮子台上徘徊的情景。第三句“孤云本是无心物”
【注释】 偈一百二十首 其一百十八: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写自己游山的经历。“六年”二句,说自己在长安做官六年,曾扫雪打扫皇家寺庙,现在终于有一天皇恩浩荡,被允许游览名胜。“拄杖”句,说现在又拄着拐杖去挑挑瓶钵之类行装。“者信”句,说这次来是信步行走,进入青山中去了。 赏析: 这首七绝写作者在长安做官六年,曾扫雪打扫皇家寺庙,现得以一日之宽,皇帝赐给游山之权,于是重挑行装,拄杖入青山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日暖(阳光明媚)旌旗(旗帜)壮凤城(使凤城更加雄伟壮观)圣君(圣明的君主)勤俭(勤劳节俭)古风清(保持古代的良好风气)宝刀不染匈奴血(宝刀不沾鲜血,象征国家不受侵扰)四海从今自太平(全国从今开始安宁)赏析:这首诗赞美了一个圣明的君主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景象中,仍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美德。诗中通过描述阳光明媚、旗帜飘扬、宝刀不沾鲜血等景象
注释:这寺庙位于顺天门外的古招提寺,春天烂漫的阳光照亮了锦溪。万物都在其中,无心于法,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其中的真意。 赏析:这首诗以“顺天门外古招提”为引子,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美丽景色。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万物都在其中,无心于法,只有少数人能理解其中的真意。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
【注释】 忆昔在山日:回想过去在山中的时候。 眠云并枕石:指躺在石头上,头枕着云朵。眠,躺卧。 如今城里居:现在居住在城里。 欲去去不得:想要离开却无法离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通过回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首句“忆昔在山日”回顾了作者过去在山中的美好生活,与下一句“如今城里居”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欲去去不得”则表达了作者想要离开但无法实现的愿望。整体而言
十年持钓在江湖,蒻笠蓑衣只自如。 忽尔竿头浮子动,等闲钓得一头鱼。 注释 1. 十年持钓在江湖:指长期在江湖(江河湖泊)中垂钓,形容长期过着隐居生活。 2. 蒻笠蓑衣只自如:用蒻(一种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做的斗笠和粗布做成的蓑衣,简单而自在。 3. 忽尔竿头浮子动:忽然间,钓竿上的浮子(铅坠或重物)开始移动。 4. 等闲钓得一头鱼:轻而易举地就钓到了一条鱼,表达了悠然自得的心情。 译文
诗句释义: - 四海五湖人,慧林同禁足。 指的是佛教中所说的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的众生,以及在佛门中的修行者,都在同一片净土上,受着同样的戒律约束,不得越雷池一步。这里的“慧林”可能是指佛教丛林或寺院。 - 譬如学牧牛,身心要淳熟。 比喻学佛的人应当像牧牛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要纯熟、熟练,不能有丝毫差错。 - 常耕自己田,莫犯他人谷。 “常耕自己田”意味着修行者要经常修炼自己的心田
【注释】偈:佛教语,佛经中的唱诵文字;一百二十首:指《百丈清规》中规定的僧尼戒律歌诀;色里:佛教用语,指五蕴(即色、受、想、行、识);青:指青色。 【赏析】此诗为《百丈清规》中的一首。全诗以水、盐和青三种物质的比喻,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前两句是说水中虽含盐,但盐在水中却看不见,说明“有”在无形中存在;后两句指出“有”,并不显现其形貌,而是通过“色”(即现象)来认识它
注释:月亮明亮,圆圆的,照亮了蓝天。 鳌山(即龙山)上灯火辉煌,却不需点亮。 皇帝恭敬俭朴,人们心中喜悦,自然会赞叹声四溢,传遍四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景色。首句以“皓月”和“团团”形容月亮,给人一种明亮而圆满的感觉;次句用“鳌山”和“灯火不须然”来形容节日夜晚的繁华和热闹。最后两句则是在赞美皇帝的恭俭之德和人民的喜悦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