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 偈一百二十首:佛教禅宗中,偈子是说理的文句,偈数即说理的篇数。 其一百四:指《百丈清规》卷四中的“一僧一道”偈。 无烟火:没有烟火气。 饭了:吃饭的时候。 同烹雪色茶:一同烹煮着白雪般的雪水沏成的茶。 饱食高眠:饱餐一顿后酣然入睡。 何以报官家:用什么来报答官府?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禅师们对佛经的悟性。他们悟到,人世间的一切,如烟似火,如梦如幻,唯有佛法才是真正永恒的真理
注释:炭火在地炉中燃烧,雨气湿冷让人感到烦躁。老和尚在火光下吃着酸肉,谁会关心檀那是否来? 译文:炭火在地炉中燃烧,雨气湿冷让人感到烦躁。老和尚在火光下吃着酸肉,谁会关心檀那是否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引人深思
【注释】 偈一百二十首 其九十七 祖师妙诀,头头漏泄。 祖师:禅宗的始祖,指六祖惠能。妙诀:高超的法门,即“无上深奥之法”。 头头:处处处处。漏泄:泄露。 众生日用不知:指众生对佛法的理解、领悟都十分浅薄。 只管:仅仅,只。强生分别:勉强生出分别。分别:分辨、区分。 岂不见灵云陌上桃花,赵州指出庭前柏:难道不看见灵寺旁那路边上的桃花吗?赵州禅师曾指着庭前的柏树说:“这棵柏树就是佛。” 别别:分明
注释: 身心一如:身心合一,没有分别。 身外无馀:除了身心之外,没有其他的。 便恁么会:这样理解。 缘木求鱼:沿着树干爬树去捕鱼,结果却得不到鱼。比喻方法不对,劳而无功。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身心合一,没有分别,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然而有些人误解了这一教义,以为只要身心合一,就能达到解脱的目标。他们错误地认为,通过修行就可以摆脱一切,不再有任何烦恼和困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即使身心合一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特点、情感主旨、表达技巧和艺术构思;然后明确答题方向,如从抒情方式(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等)、内容要点(描写对象、景物特点等)角度作答。 1. 晓来雨过地无尘,绿暗红疏烂熳春。“晓来雨过”四句,写诗人在春日里游赏所见之景
偈一百二十首 其九十四 北风如箭射庭除,冷落禅门一物无。 多谢诸人相暖热,殷勤为我作开炉。 注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禅门的冷清和孤独的感受。他比喻北风如同箭一样刺骨,使得禅门的门庭变得空荡无人,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独自修行。他感谢那些关心他、照顾他的人,他们就像温暖的炉火一样为他提供了温暖和帮助。 老僧来慧林,四见书云节。 不解巧逢迎,岂敢多饶舌。 瞋即听你瞋,拙即从我拙。 要透祖师关
【注释】: 上元:即元宵节。 呵:笑声。 【赏析】: 此为《偈一百二十首》之一,描写的是一个孩子在节日夜晚看灯、睡觉的场景。孩子在元宵佳节之夜观看了花灯,之后便安然入睡。夜深之时,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自己被一只大鸟抱起并飞到天上去。当他醒来时,发现身上的纸被子暖和得像春天的阳光一样,而且他还在被子里发出呵呵的笑声。 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孩子的欢乐心情,语言通俗易懂,意境深远而优美
注释:寒食节,清明节都已经过去了,野桃红杏也已经凋零了。很长时间没听到雨声了,特地让人想起镜中清瘦的身影。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所见所感。首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点明了时间,即寒食节和清明节都已过。接着,“野桃红杏已凋零”写出了景色的变化,即野桃花和杏花已经凋谢,落英缤纷。第三句“多时不听檐头雨”,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即长时间没有听到雨声了。最后一句“特地令人忆镜清”
注释: 1. 万法是心光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心的反映或者表现。 2. 诸缘唯性晓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所有的事物都源于“性”。 3. 衲僧恁么会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禅宗的修行者通过某种方式或方法来理解这些事物。 4. 钻头入荒草 -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像钻头一样深入到荒草中去寻找答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于万物和真理的理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性”决定的
春眠无知晓,觉来天已明。 七条衣未着,五味粥先香。 宰相鸡鸣起,凡夫彻夜忙。 不知禅和子,将底报君王。 注释: - 春睡不知晓,觉来天已光:春天的睡眠不知道何时醒来,一觉醒来时天色已经大亮。 - 七条衣未著,五味粥先香:虽然还没穿衣服,但闻到了五味粥的香气。 - 宰相鸡鸣起,凡夫彻夜忙:官员们开始忙碌工作,而普通人则整夜忙碌。 - 不知禅和子,将底报君王:我不明白禅宗和尚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