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终朝圆觉不曾迷,底事劳生强是非。 一扫浮云纤芥尽,个中心月自光辉。 注释:整日的修行,没有迷失本性,为什么还要劳心于世俗的是非之中?把一切的尘垢都扫除干净,内心中的光明自然会显现出来。 赏析:此诗以禅宗公案“不立文字”为背景,借禅理喻佛学,表达出诗人追求真理、超脱红尘的志趣。首二句写自己终日修行,无有迷乱,无所烦扰;三、四两句则以扫除尘埃比喻了修行过程
【解析】 此诗写送友人出京,归隐山寺。首联“毕竟归山是胜游”,以“毕竟”二字点明主旨,强调了作者对归山隐居的向往之情。颔联写僧人阅世无求,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颈联“小舟东下轻如叶”,写友人乘坐小舟东行而去,船身轻得像片叶子一样飘然荡漾,突出了船行之快,表现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尾联“回首红尘一笑休”,写诗人在友人离去之时,回头望见繁华世界,便笑着摇头而笑,表现了诗人对俗世的鄙弃。 【答案】
【注】 庵:指佛寺。 小师:对僧人的尊称。 法照(1290—1340):元僧,俗姓王,号无垢,钱塘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法照时所写的。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与法照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希望法照能长坚固、记取重围吃菜时的愿望。 首句“庵小不能容汝住”,意思是我的寺庙小,不能让你居住。这表现了作者送别时的不舍和无奈。 次句“湖边相送颇依依”,意思是我在湖边相送你,你依依不舍的样子很动人
【注释】: 乞得:乞求。包山:古寺名,在安徽宣城市泾县。竹窗松桧:以竹为窗,松柏为桧木的屋柱,指幽静的山林环境。幽栖:隐居生活。棹:船只。相访:相互拜访,指来访。说尽:讲完,道尽。人间万事非:世间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初到包山时写给实相院主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诗人在信中向院主诉说了自已隐居山林的愿望,并表达了自己对世间一切的超然态度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禅师为了给其本师起塔而特意返回。诗中表达了对先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禅师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译文: 先师骨冷已多时,千里迢迢特地归。 要会去来无间断,个中一步不曾移。 注释: 1. 先师骨冷已多时:先师(指已经去世的禅师)的骨骸已经冷却很久了。 2. 千里迢迢特地归:为了给本师(自己的师父)起塔,特意走了千里路回来。 3. 要会去来无间断:想要领会佛教的教义
【释义】 在湖边看着你的船儿回来,树林里初惊起落叶。 要像羚羊长挂角一样,别让猎犬得踪由。 【赏析】 此诗为送别珍禅师之作。首句写送别的地点和情景:在湖边目送着你归来的舟,而你在树林中初惊起落叶,似乎有感于秋意。次句写珍禅师的品格和行为:“要似羚羊长挂角”,意思是珍禅师要像羚羊长角那样,永远不忘自己出世的宗旨;“莫教猎犬得踪迹”,意思是不要被猎犬寻到踪迹。末句以羚羊自喻,以猎犬自喻
注释: 1. 要如璞玉深藏器,莫比囊锥立露尖。这句诗的意思是,要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深藏在器物之中,不要比那些锋利的锥子在口袋中显得尖锐突出。这里的“璞玉”指的是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人的本质或潜力;“藏器”则是指隐藏自己的才华或能力,不轻易显露。 2. 随处开门安稳坐,不妨终日口如钳。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论在哪里都能安心地坐下,不用担心会受到外界的攻击或干扰
【注释】 这首诗是写诗人送别广法寺初长老的。 【译文】 我愿在靠近山岩和水边的寺庙老去,垂手入市公正公平地生活。 他异日归来我们一同吃粥饭,不用折锅铛请人提。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作者对广法寺初长老的生活十分向往,希望他归后能与自己一起在清静的佛寺中过简朴的生活。首句“偎岩傍水”,写出了初长老选择寺院居住的条件:背靠着岩石,面朝着流水。次句“垂手入廛”,表明初长老进入寺院后
注释:在独秀峰前,我种下了一朵春芽。为了传达消息,我不怕艰辛。回到山上寻找住持的木槌,作为丛林中的出家人。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给普慧胜长老的信中表达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僧侣生活的赞美。诗中写道:“在独秀峰前,我种下了一朵春芽。为了传达消息,我不怕艰辛。”诗人在山中种植春芽,寓意着希望春天能如期而至,也表达了自己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归祏觅取住山斧,作个丛林向上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寄邃首座 投老西山百不为,把茅是处可幽栖。 太湖三万六千顷,天与山僧作虎溪。 注释: 1. 投老西山百不为:形容诗人在西山隐居生活,不愿意做官,过着隐士的生活。 2. 把茅是处可幽栖:意思是只要有一个地方,就可以用来隐居,过上宁静的生活。 3. 太湖三万六千顷:形容太湖的面积广阔,如同一个广阔的领域。 4. 天与山僧作虎溪:比喻自然景观和僧人的修行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美景。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