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注释】 出门烟水正茫茫:离家出外,只见一片烟水茫茫。烟水:江水、湖水等。 体露金风木叶黄:身上沾满秋露,看到秋天的树叶已经变黄了。 父母未生前一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以前。 不知何地是家乡:不知道什么地方才是自己的故乡。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别朋友归宁亲(回家探亲),但不知归何处。首句写远行时所见的景色,第二句写所感,第三句写所思,第四句是末句。“出门”二句写旅途情景
【注释】 诫参徒:告诫徒弟们。参,同“参”。衲子:和尚的别称。 【赏析】 此为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句写自己孤山隐居的生活,后两句写自己对徒弟们的关心爱护之心。全诗平白如话,朴实无华。 译文: 独自在山中隐居生活,没有多余的衣服可脱。 我们同舟共渡,有缘才相聚,岂是偶然。 但我住山随处所,不令和尚脱衣眠。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徒弟们的关心之情
【注释】 国清:指天台国清寺,在浙江天台县。长老:和尚。兼示诸衲子:给其他和尚看。衲子:佛教语,指出家人。 【赏析】 诗的首句“聚头作相都休问”,意谓聚众作戏者皆不关心世事,何必去管呢?这是对世俗名利场中人的讽刺。 次句“那事如何为举扬”,意思是说那些世俗之事有何值得一提的呢?这是进一步讽刺世态炎凉、人心不古。 第三句“放得肚皮沧海阔”,是说胸怀宽广,能包容一切,如大海般无边无际
【注释】 古人得后便休休:古人,指禅师。休休,闲适、恬静。 茅屋青灯百不求:茅屋,茅草屋顶的房子。青灯,即油灯。百求,指一百次请求。 遮眼谩将黄卷展:遮眼,掩住眼睛,形容不认真阅读。黄卷,古代用黄色纸书写的经文、书籍等。 不风流处却风流:风流,风度翩翩,有文采。 【赏析】 这首《示襄禅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首句“古人得后便休休”,写一个得道高僧在世时的生活状况
注释: 因禅者欲编语录以偈止之:因禅宗僧人想要编录《语录》来阻止我。 吾祖初来字脚无,儿孙后代竞编书:我的先祖最初来到时,字脚(指文字的笔划)是空无的,后来的子孙后代争相编写书籍。 子今莫苦著文字,秘取圆明顶𩕳珠:你现在不要再苦苦地写文章了,秘密地取得圆明顶𩕳珠吧!𩕳珠,一种圆形透明宝石,这里指代佛教经文,意即“佛珠”。 白话译文: 因禅师想要编录《语录》来阻止我,我的先祖最初来到时
译文: 慧林禅师告诫他的弟子们,在洗澡的时候不要浪费一瓢水,要珍惜每一滴水,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薪桂虽贵,但不及京城中的权贵;百尺高的辘轳虽然繁忙,但也只是用来汲水的。 注释: 1. 慧林诫禅徒入浴:指慧林禅师教育他的弟子们在洗澡时要注意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2. 少使一瓢汤:形容节约用水,只使用少量水。 3. 受用浮生日子长:意思是说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
注释 长谈:指长篇的说教。 苦口禅:佛教语,谓佛祖说法时不厌其烦,劝人修行。此处比喻长老的话难听。 泥牛:喻无用之人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诗,寄给国清光这位长老和诸位僧人。全诗以“寒拾长谈苦口禅”起兴,表达了自己对长老教诲的不满。“无人领解许多年”,则是对自己长期未能领会长老教诲的无奈。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决心改变自己的态度,积极学习、领悟长老的教诲。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的决心和期望
注释:丰干泄露了国清寺的清净,因为他太爱说话了,把虚空描写得很生动。但闾丘和尚却嘲笑他说,你连个鼻孔都没有,怎么拜见文殊菩萨呢?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诗中通过丰干和闾丘两位僧人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不立文字”的理解和推崇。丰干的“饶舌”被闾丘讥笑,因为闾丘认为丰干没有修行到真正的境界,所以他不能理解禅意。而丰干则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漏泄”国清寺的清净,是因为他在修行过程中
【注释】 安禅:静坐修道。觉专:特使,使者。偈:即偈语。丰干:唐末五代时期高僧,姓周名简,俗姓张,浙江杭州人。他经常在灵隐寺说法,因此被人们称为“香积和尚”。闾丘:地名。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山中对雪》。作者写诗的目的是以诗答诗,表达自己对僧人丰干的不满和愤慨之情。诗中运用了比喻、借代、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丰干描绘成一位多言的僧侣,通过夸张、讽刺的笔法
示皎禅者 世事不中回首看,湖山他日为吾来。 草衣木食相陪过,肯把柴门取次开。 注释: 世事不顺利,回头一看已经过去,将来的某个时刻会再次来到我身边。穿着草衣,吃着木食陪伴着我度过时光,我也不会随意打开柴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生活的态度。他通过对比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未来的希望,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中的“草衣木食”象征着简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