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示皎禅者 世事不中回首看,湖山他日为吾来。 草衣木食相陪过,肯把柴门取次开。 注释: 世事不顺利,回头一看已经过去,将来的某个时刻会再次来到我身边。穿着草衣,吃着木食陪伴着我度过时光,我也不会随意打开柴门。 赏析: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生活的态度。他通过对比现实生活的不顺和未来的希望,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中的“草衣木食”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注释】监院:寺院中的主持僧。小师子文:人名,僧人的法号。兼示刚公:同时让刚公也听一听。 【译文】我刚刚被监院派遣去山下送书信给文包,并求得一首诗作为偈语,同时让刚公也听一听。 我乘着轻舟荡漾在太湖中,西山来寻找老僧的居所。 回家好为力生讲说经论,林底安闲是坦途。 【赏析】这首七言律诗描绘的是诗人泛舟太湖,访山寻访老僧的情景,表达了对禅理的向往和追求。 第一句“一叶轻舟泛太湖”
【注释】 慧因:法名。 偈:佛教语,梵语的音译。佛教经卷中的韵文,多是佛或菩萨的言教,用来教化众生。此指佛家戒律。 诫之:告诫。 其二 衣钵:佛家的僧衣和钵盂。 赤条条:形容光秃秃的,赤裸裸的样子。 但:只是。 留得娘生裤:意思是留下自己的裤子。比喻自己的东西舍不得给别人。 雪打风吹不解寒:比喻自己的利益不让别人分享。 赏析: 这是一首劝人守戒律、惜身命的禅诗。全诗用白描手法
【注释】 ①慧因:唐代僧人。②二偈:两首短诗。③直饶:即使。④残后:烧完以后。⑤出来:再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劝人行善积德的佛门颂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劝人们要行善积德。 全诗共二句,前两句写老僧慧因唱出“二偈”,告诫人们不要贪生恶死,而应随遇而安,随缘而行,不要为名利、荣华所动。后两句写野火烧尽,但春天一到,万物复苏,依然生机勃勃。 【译文】 何必一定要等到死亡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然后根据分值要求答题即可。 本诗首句“道人门冷如秋色”,用典,“秋色”是《楚辞·招魂》中的意象,这里指僧人的住处冷清寂寞。次句“竟日曾无俗驾来”,点明时间,“竟日”是一整天;“俗驾”指世俗的车马,这里指世俗的客人来访。“竟日”和“曾无”都写出僧人的清高、孤寂
诗句释义: 但得茅檐春睡足,何须石室较筹盈。遥知别后多萧散,坐听松风万壑清。 译文注释: - 译文:“只要得到茅檐下的春天的睡眠就足够了,何必需要石室中的较量与筹算?远远知道离别后的我将会多么的潇洒疏放,静坐在松树的风声中聆听那山间万壑的清新。” - 注释: ①“但得茅檐春睡足”:只希望在茅檐下度过一个春天的睡眠就足够。②“何须石室较筹盈”:何必需要在石室中进行较量和筹谋呢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他的作品多写社会现实,风格通俗,与张籍齐名。他的《新嫁娘词》描写了婚嫁时的情景,语言浅显易懂。《夜看扬州市》描绘了夜市繁荣的景象。《古离别》则刻画了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形象。而此诗所描写的内容,虽然不是当时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但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感受,我们还是能从中发现一些社会现象。 我们来看第一句:“喜君胸次冰壶净,道富身贫只我谙。”这里的“喜”字,可以理解为喜悦
注释:放下沉重的负担,回到山中的老屋。不必苦苦寻找扬州的鹤,和我一起在林间的石床上安眠。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描写山中生活的场景,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逃避
和规和尚 其一 老来心地烂如泥,卜得胥湖作虎溪。 七十二峰烟浪阔,听他游子路头迷。 译文 岁月流转至中年,心境犹如烂泥般脆弱。我选择在风景秀丽的胥湖边修行,取名为“虎溪”。那里山峦叠嶂,烟雾缭绕,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生向往。然而,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这里的道路似乎显得格外曲折迷离。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怀深的作品《和规和尚·其一》中的开篇。诗中描绘了诗人年老后心境的变化
【注解】 1. 镜像(镜:镜子):佛家语,指佛性。魔方:佛教用语,指一切众生的烦恼和业障。 2. 满目:全部。 3. 浮云世事:比喻世事像浮云一样瞬息万变。 4. 抽头:退缩,退却。 5. 蒲团:僧人坐禅时用的草垫子。 6. 痴坐:痴呆地坐着。 7. 诗债:指因创作诗词而欠下的债务,也指因创作诗词而产生的债务感或债务感。 8. 饶:放过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