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怀深
诗句释义: 《答广灯禅师退翠峰》是宋代诗人释怀深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以禅宗的意境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 第一句:“有经遮眼明窗下”,这句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或修行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有经”指的是佛教经典,“遮眼明窗下”意味着在宁静的环境中专心致志地阅读或修行。 - 第二句:“无事干怀白昼长”
和规和尚 其一 老来心地烂如泥,卜得胥湖作虎溪。 七十二峰烟浪阔,听他游子路头迷。 译文 岁月流转至中年,心境犹如烂泥般脆弱。我选择在风景秀丽的胥湖边修行,取名为“虎溪”。那里山峦叠嶂,烟雾缭绕,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生向往。然而,对于远方的游子来说,这里的道路似乎显得格外曲折迷离。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怀深的作品《和规和尚·其一》中的开篇。诗中描绘了诗人年老后心境的变化
寄东禅玿和尚听闻在天童山修行,深挑痛扎未应休。 我家直接没有门闩,家破人亡方始自由。 注释:闻坐:听闻坐禅;坐禅,即打坐参禅,禅宗术语。上板头:指打坐时头顶的木制板头。深挑痛扎:指打坐时用拳头捶打自己的身体,以去除身体的疲惫和痛苦。直截:直接、无阻。窼臼:门闩,这里比喻束缚。家破:家破人亡:家庭破碎,亲人死亡。始: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禅宗修行者生活状态的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示高维那兼简宝华鉴和尚初出世 石上三生梦已非,人间万事眼如眉。 归家更问宝华老,何似板头端坐时。 注释:告诉高维那兼问候宝华鉴和尚,你刚出生。石头上的三生三世的梦境已经不复存在。世间万物都在变化,看透世事就像眼睛上画了眉毛一样。回到家里还想问宝华鉴和尚,你当初为何要坐在板头上呢? 赏析:这首诗以问答的形式
注释:我和你就像随风飘扬的蓬草一样,一生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为什么石梁会成为我们的偶然相遇之处?在烽火硝烟的影里找到了一丝闲暇。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和信和尚的敬仰之情。首句“一身彼此转蓬样”描绘了二人像随风飘动的蓬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和信之间的亲密关系。第二句“百岁光阴交臂间”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第三句“底事石梁成邂逅”则是对石梁这个地点产生的一种意外之遇的惊喜
【注释】 老来多睡胜春蚕:老来,指年老。多睡,比春天的蚕还要多,形容人年老体衰,懒于劳作。春蚕,春天的蚕,比喻辛勤工作的人。 五蕴山头卓个庵:五蕴,佛教语,即色、受想行识,为心之四大要素。五蕴山上,即指人的心身。卓,立。庵,僧尼修行的地方,这里指禅寺。 随分饥餐渴饮过:随分,随意、随便的意思。随分饥餐渴饮,就是随便吃一点东西,喝一点水。意思是随遇而安,随遇而乐。 不知何地见同参:何地,什么地方
注释:听说你将禅法传授给寿春的沂和尚,让他放开心胸,广泛传播;后人要超越前人,不要拘泥于形式,要有自己的主张和风格。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写给寿春和尚的一首诗,表达了对寿春和尚禅法的赞赏和期待。诗中“闻把东禅木杓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寿春和尚传授禅法的场景,通过“东禅”二字,既点明了禅法的地域特点,又暗含了对寿春和尚的敬意。而“放开布袋好流传”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禅法传承的期望,希望它能像布袋一样
注释: 秀岭高峰咫尺间,青松常伴白云闲。 秀美的山峰高耸入云,青松常陪伴着悠闲的白云。 中秋同玩洞庭月,谁道山家不往还。 在中秋之夜一起赏月,谁说山中人家不来往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夜晚游玩的诗,诗人通过描绘秀美的山峰、青松和白云,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与友人共度佳节的愉快心情。这首诗语言简洁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很好的诗词作品
诗句如下: 广瑞岩和尚呼主人公诺,其四。 主人公诺听我说,百岁光阴如电掣。 四十五十不回头,问君更待何时节。 接下来进行诗意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通过“主人公诺”这一角色,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时间的珍视。诗中“百岁光阴如电掣”描绘了一种快速而短暂的生命状态,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刻。 “四十五十不回头”,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中年危机的深刻反思
广瑞岩的和尚呼唤主人公,你答应我了。 你今年已五十六年。 为人终是费分疏,你何时嘴边生出白髭须。 注释: 1. 广瑞岩: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面,相传为唐代高僧灵隐寺的旧址所在。 2. 诺:应诺、答应。 3. 五十六:五十六岁。 4. 分疏:指不拘小节,豁达大度。 5. 醭(fèi):胡须。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慨的诗。诗人以一位年近五旬的老人的口吻,诉说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