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嵲
《听微水有感四首》是宋代诗人张嵲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祗应初剖判: - 祗应:应当,这里表示肯定的语气。 - 初剖判:最初的分割或分开。 - 译文:应当说,从一开始,就有江水流经。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河流形成和存在的认知,强调了自然界的初始状态和持续性。 2. 便有斯江水: - 便有:随即、即刻。 - 斯:这,指代前文提到的“江水”。 - 译文:随即
《听微水有感四首·西从徼外来》是宋代诗人张嵲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西从徼外来:描述了江水发源的地方是从遥远的地方流来的,强调了水的源头之远和自然之美。 2. 东去还归海:表示江水向东流去后,最终会回归大海,体现了水的循环往复和自然的循环规律。 3. 徒闻朝暮声:只是听到了每天早晚的水声,暗示着对水声的熟悉与依赖,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声音的渴望和依赖。
《题画扇二首》是南宋诗人张嵲所创作的一首题画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逐句释义: 1. “望望沧波阔”:眺望远方辽阔的水面。这里的“沧波”指的是广阔的水面,“阔”则强调了这种广阔无垠的感觉。 2. “汪湾湖水秋”:指秋季时分,汪湾湖面被秋风染成了金黄色。这里的“秋”既指季节,也象征着萧瑟和收获,而“黄”则描绘出了秋天特有的色彩。 3. “津亭方迟客”:在渡口的小亭中,有人正慢慢地停留
【解析】 (1)山月娟娟静:月光明亮皎洁。 娟娟:美好的样子。 (2)山烟漠漠轻:烟雾弥漫,轻柔飘渺。 (3)茅檐无一事:房舍前没有一点杂物。 (4)独听夜江声:只有我一个人在倾听着江水的声音。 【答案】 译文: 夜晚,明月当空,皎洁如镜,照得山峦明暗有致,一片清辉洒满大地。山间云雾弥漫,轻轻笼罩着山峦,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茅屋前的庭院里没有一件杂物,只留下那几盏孤灯,映衬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解析与翻译 诗句解读 1. "悠悠望深松,置马长路侧。":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长路上看到的景象。"悠悠"一词用来形容时间流逝的缓慢,给人一种悠长的视觉感受。"望深松"表明诗人的目光投向了远处的深山之松,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深深着迷。"置马长路侧"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将马留在长路上的情景,显示了他的从容和对旅途的重视。 2. "岂为服誓言,良以尊旧德。":这里表达了诗人的动机和目的
注释:在秋夜里,我听到夜雨淅沥地打在窗户上,感叹自己飘荡无定。 深夜的阶前,滴滴答答的雨声让我心肠欲断,更想通过芭蕉叶听这细碎的雨声。 赏析: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是诗人对秋夜听雨之作。首句写秋夜闻雨声,二句写闻雨而叹漂泊,三、四句写深夜阶前闻雨,以芭蕉叶听雨,表达出一种孤独凄清之感。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情味隽永,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注释】: 南岭(yǎn lǐng):山名,位于中国广东省。 岑:指山的高地。 木末:树梢。 危亭:高高的亭子。 穷表里:穷尽内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南岭时所创作的。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南岭与北岑,后两句写亭子与众山。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南岭千峰万峰的雄伟气势,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和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句原文: 发源由太古,东逝几朝昏。 欲识无穷意,当看石上痕。 注释解释: - 发源由太古:指江水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时代,象征着时间的深远和古老的起源。 - 东逝几朝昏:表示江水向东流去,历经了多个朝代,逐渐变得浑浊,暗喻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消逝。 - 无穷意:表达了对江水无尽、不断流动的意象,暗示时间的无限和生命的延续。 - 当看石上痕:指的是在石头上的水流痕迹
诗句输出:罨蔼前林暗,遥知暮气生。 译文:前边的树林被微雾覆盖着,远远地能感觉到傍晚的气息。 关键词注释:罨蔼,微雾;前林,树林;遥知,远远地感知;暮气生,感受到傍晚的气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林景色的画面,诗人通过对前边树林和远处气息的描写,传达出一种静谧而淡雅的氛围。诗中使用了“罨蔼”这个词语来形容微雾笼罩下的树林,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
【注释】 前山:指诗人所住之处的前方,即东面。苦雾:“浓云密雾”的意思。宿鸟:归巢停息在树丛中的鸟儿。有新声:鸣叫的声音听起来是新鲜的。万里南天客:诗人远道而来,像南天的游子。三冬: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此日晴:这个晴朗的日子。 【赏析】 “晚晴”是一首即景诗。首句写山前,浓云消散,阳光照射大地;次句描写鸟语,声音悦耳动听;三句写人,诗人遥望南方,感叹自己如同南方的旅人一样。这首诗以写景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