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嵲
宿永睦将口香积院满山皆松桧声二首 第一首 【注释】 此诗为作者隐居时所作。首句写景,次句抒情,第三句点明题意,第四句以反问作结,抒发自己对家园的依恋之情。 【赏析】 此诗描写了诗人隐居山林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首 【注释】 此诗是一首咏怀诗作。首句写景,次句抒情,末句用典抒发感慨。 【赏析】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之感
【解析】 此诗首句“夜雨”二字,点出全篇。次句写“夜半山雨”,用一“来”字,将雨势由静至动的转换描写得很生动。三、四句写梦中听雨,用一“还”字和一“息”字,将诗人听雨时由醒至梦的转换描写得极为真切。尾联写梦中听雨,用一“空”字和一“断续滴”字,将诗人在梦中听雨时,雨声由大到小的转换描写得很细致。 【答案】 译文: 深夜,山里传来了细密的雨声,醒来之后又渐渐停止。 屋檐上的雨水点点滴滴地落下
【注释】 策,拄;杖:拐杖。致宏孙信道:即孙应时(公元1042年-1097年),字公度,号西台居士,开封府雍丘县人。宋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官至右正言、尚书工部侍郎。与王安石交游甚密,为变法派骨干人物之一。苏轼曾称他“文章卓然可追韩愈”,并称赞他“笔力豪迈”。其诗风豪放洒脱,多有奇思异想。著有《西台集》。夏致宏:名不详。致宏:致宏的字。夏致宏与苏轼同朝为官,苏轼很欣赏他的才能。致宏:字不详。夏致宏
注释: 三日山中游,溪山未全究。 三天时间在山中游玩,但溪山之美并未完全领略。 却羡畬田人,春晴斸烟岫。 然而我羡慕那些耕作山林的人,他们在春天的晴朗天气里耕种云雾缭绕的山峦。 译文: 三天时间在山中游玩,但溪山之美尚未完全领略。 我羡慕那些耕作山林的人,他们在春天的晴朗天气里耕种云雾缭绕的山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三日游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向往
注释:寒江流不极,叠浪日沄沄。 讵是悲鸣苦,端由清夜闻。 译文:寒江水流动不停,波浪层层起伏,连绵不断。 哪来的悲鸣声?只是夜晚清冷时听到的声音罢了。 赏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首联“寒江流不极,叠浪日沄沄”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冬日里江河的景色,寒江、浪花、太阳、日夜都为诗歌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颔联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即为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听到那悲鸣声呢
诗句释义及赏析 咏种菊 - 手种篱边菊:在篱笆旁边亲手种植的菊花。 - 秋来亦自开:秋天到来时,这些菊花依然自行开放。 译文 - 亲手在篱笆边种植的菊花,到了秋天它们仍然自行绽放。 注释及赏析 - 手种篱边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亲自动手种植菊花的过程,通过“手种”这个动作展现了作者对菊花的喜爱和用心。 - 秋来亦自开:这里的“秋来”指的是秋天的到来
【注释】: 共坐石上苔,坐久溪阴转。——共:和、同,一起。苔:青苔。坐:休息。溪:溪水。阴:阴暗的山影。 峰外晚林稠,山腹晴云散。——稠:密集的样子。山腹:山腹中(指山谷)。 【赏析】: 《与陈去非夏致宏孙信道游南涧同赋四首》,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南涧时,与陈去非、夏致宏、孙信道等同游,并作诗以记。全诗写景状物,清新淡雅;寓情于景,含蓄隽永;语言朴实无华,却意蕴丰富
诗名:信美亭二首 北眺逼山樊,南瞻近津浒。 登兹一消忧,信美仍吾土。 注释: 信美亭:位于宋代,是文人墨客游赏胜地,因景色优美而闻名。 逼山樊:形容山峰陡峭,像樊一样逼近。 津浒:指河流的入海口。 消忧:消除忧愁。 吾土:我的故乡,强调作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信美亭的北望和南眺,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北眺山樊,南瞻津浒,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视野广阔
【释义】 杨柳夹杂在路旁,形成一道风景。 成群的乌鸦早晨晚上都来此栖息,树叶茂盛得可以深藏身姿。 【注释】 柳陌:杨柳夹杂在路旁。 含风皆有态:形容杨柳随风摇曳,各有各的姿态。 驯鸦:顺从的乌鸦。 朝暮集:早上和傍晚聚集。 接叶得深藏:指树林深处,树叶郁茂遮挡住了视线,使人看不见。 【赏析】 这首诗写景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首句用“含风”两字,写出了杨柳随风摇曳的姿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析】 此诗首联点明送别之意,颔联写对方有学问,尾联写对方将来定有大用,末句以王舒自比,表示自己不会因小失大。 【答案】 (1)“奉送知府郎中”是说送别。 (2)“文章足并汉西都”是说对方的文章可以和汉朝的司马相如、扬雄媲美,“西都”指长安。 (3)“老大时时有著书”,是说对方年纪虽老仍孜孜不倦地著书。 (4)“共叹微言追正始”,是说对方的文章有《离骚》那样深远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