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嵲
注释:山桃树深或浅,杂乱的发丝傍着幽深的山岩。没有人来安慰我的寂寞,阳光明媚时也显得长长的。 赏析: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诗句原文: 乔林众鸟集,暮气氛氲上。 好在三巴山,何时正相望。 译文注释: 《宿归仁寺三首》是宋代张嵲的作品。这首诗以秋夜宿归仁寺为背景,描绘了乔木丛林中鸟儿归巢和夜晚的氛围。 乔林:指的是茂盛的树林。众鸟集:众多鸟儿聚集在树木间。暮气氛氲上:傍晚时分,山林中充满了朦胧的气氛。好在三巴山:这里的“好在”表示喜爱或值得喜欢的意思。三巴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一带。什么时候才能正相望
注释: 生口:指少数民族的边区。牵舟四日程,屈曲萦山转:指水路行程约需四日,道路曲折盘旋,绕山而行。行行问居人,始知犹近县:一路上不断向当地人打听,才得知离县城很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水墨画卷,画面上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溪水绕过群山,流向远方。诗人沿着这条小溪行走了大约四天的时间,终于来到了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他遇到了当地的居民,向他们打听这里的情况
【注释】 1. 蹑:踩。屐(jī):木鞋。危岑:高耸的山峰,指亭子所在之山。岑:小山。 2. 孤屿(yù):一座孤独的小岛。 3. 忘疲:忘了疲劳。 4. 于此时:在这时。 5. 延伫(zhù):徘徊、停留。 6.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游赏西湖时所作。诗人登上了西泠桥,来到孤屿上,观赏了美景。他欣赏着眼前的风景,忘记了疲劳,久久驻足,不愿离去。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赏析】 “怀伊亭”,即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的荆溪。荆溪是太湖支流,发源于宜兴东北的茅山麓。荆溪水经宜兴市、长兴县、湖州、南浔镇,于杭州市钱塘江汇合。荆溪两岸风光秀丽,有“小苏堤”之称。 怀伊亭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为江南名胜之一。亭因地得名,以山水取胜。亭子依山傍水而筑,三面临水,四面环山,环境优美。 首句“回环拥冈峦”,描写的是亭子四周的环境。“回环”二字用得极妙
【注释】 1.观月出:即观月。 2.樵唱稀:指砍柴人唱山歌的声音稀少。 3.林昏归鸟没:树林昏暗,归巢的鸟不见了踪影。 4.新月含烟霏:新月初现,被薄雾笼罩。 5.遥依乱峰出:远远地映衬着参差不齐的山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月夜山林景色的诗。首联写诗人在寂静无声的山空里听见了山民的歌声;颔联写月色下,树林一片昏暗,归巢的飞鸟不见了踪影;颈联写月牙儿在薄雾中渐渐露出脸来
注释:桑树和柘树的叶子落满了洲渚,澄清的水潭里聚集着捕鱼的小舟。忽然间飞来了幽静的鸟雀,斜阳下水面波光闪闪。 赏析:此诗写诗人乘小舟在清澄的潭水边游玩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恬淡宁静的心情。首句“桑柘落洲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诗人站在洲渚上,放眼望去,只见桑树、柘树的叶子纷纷飘落在洲渚上,一片萧索的景象。这一句不仅写出了季节的特征,更通过这种萧瑟之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安宁。
【注解】 下瞰:向下俯视。十仞(rèn ):十丈,古代以八尺为一等。仞,长度单位。 遥瞻:遥望。几千里:数千里,即几千里之遥。 游客:游学的人。 乡心万端起: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千万种思绪纷至沓来。 译文: 我俯视山下,山峦叠嶂,层层叠叠如同梯子一般,向下俯瞰着有十丈高的地方,远远地眺望着几千里外的故乡。 傍晚了,游客们纷纷归来,心中充满思恋故土的情意,思念家乡的心情像潮水一样涌上心头,千头万绪
【注释】 宿归仁寺:在今重庆江北区。归仁寺,又名归元寺,为宋代著名古刹。三首:指诗的三首。巴水:指长江。 僧窗睡方悄:僧人的窗口,我正在静静地睡着。 风清月到床:夜深了,清风拂面,明月照床。 露白虫鸣草:露珠晶莹,草虫鸣叫。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归仁寺中安静地睡去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月光、清风和草虫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幽静、平和的氛围
【注释】 避地依荒谷:躲避战乱,隐居到荒凉的山谷中。 衡茅:用横木和竹竿搭建的简易草屋。 自安:自己感到心安。 门前山四塞:形容房屋四面环山。 峰峦:指山峰。 【赏析】 《幽居》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此诗写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首联“避地依荒谷,衡茅苟自安”,点明作者隐居的原因。在动乱的时代,诗人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在荒谷之中隐居,简陋的衡茅草屋足以使他自得其乐,感到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