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琬
相国何如园父尊,天逵云路不须扪。 空山大有娱人处,但了残书咬菜根。 注: 次韵石门吴孟举种菜四首其一 —— 这首诗是王安石对友人吴孟举种植蔬菜的赞赏之作。王安石认为相国(即宋代名臣范仲淹)不如园父(即宋代诗人范成大)。因为范仲淹虽然在仕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精神境界上却远不及范成大,后者能“咬菜根”,而前者只能“扪天逵”。 空山大有娱人处,但了残书咬菜根。 注释: 空山大有娱人处——意思是说
【注释】篱脚:指菜园的篱笆边。 霜茎:指菜茎上结的霜。肥可把:肥得可以摘来吃。 “架头”句:风蔓,藤蔓。老堪扪:老藤蔓长得高了,伸手摸不到。 “斜阳”句:秋天的树根,适合读书,因为树阴长,不晒人。 赏析:“篱脚霜茎肥可把”,写菜园中的菜长得茂盛。“架头风蔓老堪扪”,说明这些菜长得已经很高了,要伸手才能摸到。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于农事劳动的热爱和参与。“篱脚”“架头”点出了这是在篱笆边的菜园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山家台榭向来宽:描绘了山家中宽敞的建筑,台榭通常指的是高台和楼阁,这里可能是指山居中用来欣赏风景的高台或楼阁。 2. 何限名花压药栏:表达了诗人对于药栏中名花数量之多,以及它们对药栏空间造成的压力。 3. 冯仗黄鹂斗娟好:黄鹂是一种小鸟,冯仗可能是用黄鹂来比喻或形容某种事物,这里可能是指黄鹂在枝头争斗,展示其美丽的身姿。 4. 肯教容易落金丸
首句“满径黄花翠叶斜”,描绘的是一条满是黄花和绿植的小径。 第二句“肯容萧艾滥萌芽”,表示这些植物不会容忍那些不受欢迎的、杂草丛生的杂草生长。 第三句“蔓菁芦菔甜于蜜”,描述了蔓菁和芦菔的味道比蜂蜜还要甜。 第四句“不要园官屡送瓜”,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由生长的赞赏
遥送甫草北上二首 其一 轻帆渺渺背冥鸿,去泊枯芦折苇中。 老病恐无相见日,为君双泪洒西风。 诗句解读与翻译: 1. “轻帆渺渺背冥鸿”: - “轻帆”指的是船的帆非常小且轻,这暗示着船只的轻盈和快速。 - “渺渺”描绘出水波荡漾的景象,给人一种辽阔无边的感觉。 - “背冥鸿”意指船帆正背对着高飞的大雁。这里的大雁通常象征着远行或思念,暗示着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 2.
松江吴六一文出王子勤中,画有芍药黄莺,索题走笔五绝句其二。 朱朱白白两参差,剩许啼莺占一枝。 从此梅花书屋里,四时多作艳阳时。 【注释】 朱朱白白两参差:形容花的颜色鲜艳。 参差:参差不齐。 剩许啼莺占一枝:只有几株梅树的枝上,还留有几只黄莺栖息。 占一枝:占有一枝。 从此梅花书屋里,四时多作艳阳时:从此梅花盛开在书房里,一年四季都是春天。 赏析: 此诗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诗人通过观察
松江吴六一,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儿子王子勤,也擅长绘画。这首诗是王子勤在吴六一的《芍药黄莺图》上题写的五绝诗中的第三首。 诗句解释: - 昨日秾华转眼空:昔日繁华如花,如今转眼已成空。 - 斜阳隐隐见宾鸿:夕阳西下,隐隐可见归巢的鸿雁。 - 谁知菊倒枫凋后:谁知道菊花已经凋零,枫叶也已经落尽。 - 收拾馀春在卷中:把余下的春天收进画卷之中。 译文: 曾经繁华如花的芍药和黄莺
《遥送甫草北上二首 其二》 汪琬的《遥送甫草北上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故旧的深深怀念,还透露出他对个人境遇和人生态度的反思。 诗的第一句“京华故旧比何如”,描绘了一幅京城中的故人重逢的场景。京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象征着繁华与喧嚣,而诗人用“比何如”表达了对故旧的思念之情。这种对比突出了故人的珍贵,同时也反映出在繁华背后可能隐藏着的孤独和寂寞。
松江吴六一,是王子敬的侄子。吴六一曾画《芍药黄莺图》,索题走笔五绝句,其五是:“步障回廊映彩霞,不知红艳发谁家?钝翁已分蓬蒿老,喜展丹青见此花。” “步障回廊映彩霞”,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色。步障(一种障壁),回廊(曲折的走廊)与彩霞(天空的云彩)相互映衬,形成一幅绚丽的画面。 “不知红艳发谁家”,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叹。他不知道这美丽的春景是谁家的,可能是因为这里的景色太美
松江吴六一,文出王子勤中。 一幅芍药黄,五枝莺索题。 其四曰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