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四时读书乐》。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山光照槛水绕廊”,描述的是书房中自然景观的美好。山光照耀在窗台上,水波环绕着廊道,这样的环境使得读书成为了一种享受。 第二句: “舞雩归咏春风香”,这里的“舞雩”指的是古代的风车,用来驱鸟害,也用作娱乐之用。诗人回到书房后,感受到了春风的气息,因此吟咏起来,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 第三句:
【注释】 四时:一年四季。 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前赖有短檠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庭前:庭院中。 篱豆花:指菊花。 商意:秋日的凉意。 萧然:寂静的样子。 万籁涵虚清:一切声响都溶于空寂之中。 床前:指书桌前的灯。 及此:因为有了灯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读书乐趣的诗。首句写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窗外传来蟋蟀的叫声
【注】: 1)落花呈王如山监薄:指在春天,满地的落花如同锦绣铺地一般,美丽壮观。王如山监簿是监簿的别称,即主管官仓的官吏。 2)锦作堆:指花瓣堆积如堆锦。 3)休言:别说。 4)落后不如开:指落花虽然已经凋零落地,但仍然美丽动人,与盛开的花相比毫不逊色。 5)渠:它,指落花。 6)爱渠不逐波流去:指这些美丽的落花不会随着波浪漂走,它们依然留在岸边,静静绽放。 7)阴崖:山崖,暗处
【注释】 ①陈古堂:陈师道的读书处。 ②怀人月千里,开门秋一林:诗人因思念友人而作此诗,首句写景,点明时间是秋天。“月千里”,指月亮高悬在天边,距离家乡很远很远;第二句写门内门外景色,“开门”,指打开门;“秋一林”指秋天里一片树林。 ③徘徊不得寐,对此石上琴:诗人久久不能入睡,只好对着石头上的琴发呆。 ④山水有真领,寥寥本无音:山水之间有真正的音乐,但那音乐却虚无无形,无法用语言形容。
耕 村北村南叫杜鹃,蓑披春雨掏含烟。 不辞辛苦秋成熟,会见黄云遍野田。 注释: 1. 村北村南叫杜鹃:指的是在村庄的北面和南方,到处都能听到杜鹃鸟的叫声。 2. 蓑披春雨掏含烟:指的是农民们穿着蓑衣,冒着春天的细雨,努力地耕作着田地。 3. 不辞辛苦秋成熟:指的是农民不畏艰辛,不怕辛苦,直到秋天才能收获果实。 4. 会见黄云遍野田:指的是等到秋天到来时,田野上到处都是金黄色的稻田。 赏析:
【注释】 访朱道士不遇题山扉:拜访朱姓的道士,却未能遇到。不遇题山扉:未找到道士,于是题诗于山门上。 闲来松下叩仙家:闲来无事,便去山中拜访。 惟见山扉掩碧霞:只见山门紧闭着。唯:只、仅仅;见:看见、看到。 步绕篱根霜屦滑:在篱笆根部行走时,脚上踏满了落叶,所以鞋底变得滑。篱根:篱笆的根部。 已将心事语黄花:已经把心事告诉了那黄菊花儿。 【赏析】 这是一首访道不遇而作的七绝
山房 清卧荒村绝点尘,疏钟敲月梦中闻。 山僧早起知何事,当户烧香礼白云。 注释: 清卧荒村绝点尘:清闲地躺在荒村中,远离红尘俗世的纷扰。 疏钟敲月梦中闻:在梦中听到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 山僧早起知何事:山中的和尚早早起来,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 当户烧香礼白云:面对着寺庙的门口,点燃香火,对白云表示敬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生活画面。诗人选择了一个清静、荒村的环境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夏日独自坐在山中,享受着宁静与自然带来的惬意。下面是对每句诗的逐字释义以及相关的译文、注释和赏析。 1. 孤坐衲蒙头 - 独自一人静坐,头上盖着衲衣。衲衣是一种僧袍,用粗布缝制而成,简单朴素。这里的“衲”是和尚穿的衣物,而“蒙头”则表示闭目养神或冥想。 - 译文:独坐其中,以衲衣蒙头,静思冥想。 - 注释:「衲」在这里指的是僧人的服装,「蒙头」意味着闭上眼睛
【注解】 访古村:探访古代村落。子猷:晋王凝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竹间:指竹林。 【赏析】 此诗以访古村、访子猷起兴,抒写了作者的游踪与心情。首句“西风吹起一襟秋”,秋风萧瑟,吹起了衣襟的一角,暗示了诗人所到之处是秋天。第二句“遥度前村访子猷”,诗人想寻找的是古人,而诗人要找的又是一位古人——王凝之(字子猷)。王凝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隐居浙江富春山的兰亭,后人称他为“兰亭先生”
注释: 细雨纷纷笼罩着浓密的烟草,牧童们相互呼唤着追逐嬉戏,穿过森林和山丘,归来后不要向山边去。 昨夜前村有虎在吃牛。 赏析:《牧》诗通过描写乡村牧童放牧的情境来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面。诗中写牧童们“相呼相逐过林丘”,说明当时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阶级却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细雨空蒙烟草稠”一句则写出了当时社会的昏暗、沉闷的气氛。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牧童们的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