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以夫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①龙山会其三四明重阳泛舟月湖:龙山,山名,在今江苏丹阳。“三四”,即初九、十一日。重阳节的夜晚,在龙山游赏,泛舟于月湖中。 ②佳节明朝九:佳节指重阳节。九,这里指农历九月,指重阳节。 ③彩舫凌虚,共醉西风酒:彩舫,彩绘的大船。凌虚:凌空。 ④湖光蓝滴透。云浪碎、巧学波纹吹皱:湖光如蓝色,清澈透明。云浪像被风吹皱了一样。 ⑤碧落杳无边,但玉削,千峰寒瘦
徵招雪 玉壶冻裂琅玕折,骎骎逼人衣袂。暖絮张空飞,失前山横翠。欲低还又起。似妆点、满园春意。记忆当时,剡中情味,一溪云水。 天际。绝行人,高吟处,依稀灞桥邻里。更剪剪梅花,落云阶月地。化工真解事。强勾引、老来诗思。楚天暮,驿使不来,怅曲阑独倚。 注释:玉壶冻裂琅玕折,形容天气寒冷,连玉壶都冻裂了。骎骎逼人衣袂,形容寒风凛冽,仿佛要逼人的衣袖。暖絮张空飞,形容春风吹散了冬天的冷寂
诗句释义 1 龙山会其二:这可能是指古代诗人在龙山(或称龙游山,位于今中国河南省)聚会的情景。“龙山会”通常指的是文人墨客聚集交流诗文的场景。 2. 九日无风雨。一笑凭高,浩气横秋宇。群峰青可数。寒城小、一水萦回如缕。:这里描述的是在秋季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诗人独自登高远望,感受到一种秋天的壮阔和清高。他看到了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以及近处蜿蜒流淌的小河,整个画面宁静而深远。 3. 西北最关情
【注释】 探春慢·其三四明次黄玉泉:词调名,又名“三台令”、“玉莲香”、“醉东风”。 宝胜宾春:宝胜宾,指佛家对和尚的尊称。春,春天。 华灯照夜:华灯,指彩绘的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 穷冬浑然如客:穷冬,即冬季。浑然如客,好像客人一样。这里形容冬天寒冷。 炉焰鳞红:炉火的火焰像鱼鳞般红润。 翡翠:一种美玉,这里指酒杯。 团栾(wán)处:团栾,和谐的样子。 雪消风息:雪融化后,风也平息了。
微云拂斜月,万籁声沈。凉露暗坠桐阴。蛾眉乞得天孙巧,愔愔楼上穿针。佳期鹊相误,到年时此夕,欢浅愁深。人间儿女,说风流,直到如今。 注释:微云轻轻拂过月亮,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凉爽的露水从树枝上滴落,落在树荫下。美人的眉毛如同天宫中嫦娥般美丽,她用巧手在织女星下穿针引线。七夕的佳期被鹊鸟错过了,等到那时,人们已经度过许多个这样的夜晚,虽然欢笑不断,但内心却充满了忧愁。 河汉几曾风浪,因景物牵情
【译文】 清晨的风轻轻吹过,苔枝上剪裁下无数冰萼。暗香无处飘散,我立马凝望断魂的晴雪篱落。 横溪略彴,恨寄驿,音书遥远。梦绕扬州东阁,旧日何郎风流依旧。 离索,引杯自酌。看相看冷淡,一笑间人如被削。水云寒漠漠。 群仙何处,飞来霜鹤?芳姿绰约。正月满、瑶台珠箔。 徙倚阑干寂寞。尽分付,许多愁,城头角。 【赏析】 《角招》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致和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先要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从诗歌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最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屑璐飘寒,镂金献巧,妆成水晶亭榭”,写冬末春初,小梅盛开。“霏霏玉屑飘残雪”,“妆成水晶亭榭”,这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和色彩,突出其美。“飞絮悠扬,散花零乱”,这两句描写的是梅花开放的场面。“粉艳嘻嘻道,尽飞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牡丹盛开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牡丹的富贵、妍姿和娇媚,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大酺牡丹”便点明主题,牡丹作为国色天香的象征,在春天盛开时尤为引人注目。诗人以“正绿阴浓,莺声懒,庭院寒轻烟薄”开篇,描绘了牡丹盛开时的宁静景色。这里的“莺声懒”既形容了春天的气息,又暗示了花期的短暂。 诗人用“天然花富贵,逞夭红殷紫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金盏子水仙” - 关键词:“金盏子”,一种古代的酒杯,“水仙”指一种植物。 - 译文:如同用金盏子盛放的水仙花,显得高贵非凡。 - 赏析:此句开篇描绘了一幅画面,通过使用贵重的器皿来比喻水仙的美丽和珍贵。 2. “得水能仙,似汉皋遗佩,碧波涵月” - 关键词:汉皋,汉代地名,这里用作象征性地点。 - 译文:就像在汉皋得到的宝物一样,能在清澈的水面中展现仙人之态。 -
【解析】 此诗写秋夜对月怀人。开头四句写芙蓉盛开于碧空之下,其情媚态,如诉西风,令人遥想仙家境界。“彩鸾”二句,写芙蓉之高洁。后四句写秋夜怀人。“天香国色”,即国色天香。“还伴清霜凉露”是说芙蓉虽开,但已无昔日的娇艳,只能与秋风霜露相伴。末两句写诗人在酒阑时分,独自伫立,面对残月和满城钟鼓声,内心无限感慨。 【答案】 芙蓉月 黄叶舞碧空,临水处、照眼红苞齐吐。柔情媚态,伫立西风如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