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傒斯
【注释】物变风已暄:指时序更迭,万物都发生了变化,寒风已经变得暖和起来。 庭虚雪犹在:庭院空旷,积雪依然未消。 每与君子违:常常和您分别。 偏惊岁年改:偏感惊异的是岁月的流逝。 名山先梦到:梦中先梦见了有名的山。 灵药随方采:梦里采摘到了神奇的药草。 望行人:远行的客人。 云槎(chá)隔辽海:用云船渡过辽河去探望远方的友人。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周山人在辽东时的情景。首二句写冬去春来
太和山 太子岩吞狮子峰,洞深雷响半虚空。 黑龙去作人间雨,白鹤来栖涧上松。 日吐金芒朝五老,烟横玉带绕三公。 七星旗展飙轮降,时有天香下九重。 注释: 1. 太子岩吞狮子峰 - “太子岩”可能是某个地名或景点的名字,与“狮子峰”结合,暗示着某种壮丽的景象。 - “吞”一词常用来形容山峰、岩石等自然景观的巨大和雄伟。 - “狮子峰”则直接指出了山峰的形状特征,即像一头雄壮的狮子。 2.
【注释】 1. 孤芳:独自开放的花,这里代指梅花。 2. 奕叶:同“亿叶”,形容家族兴旺。 3. 苍苔路:青苔覆盖的小道。 4. 落花流水时:春天花开时,秋天落叶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梅诗,以“题信上人春兰秋蕙”为题。全诗以梅花为景,以梅花的品格为喻,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坚贞,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首句“孤芳不作干”,意为梅花不依附于他物,独自开放。这里的“孤芳”指的是梅花
婺源州判官赴调京师授饶州路乐平州同知致仕拜命而卒归葬庐山 南从江汉北幽燕,生死相知二十年。 空有明恩容致政,更无馀景待归田。 六丁愁辟还乡路,五老催迎上水船。 遥想生平宦游处,只将遗爱向人传。 注释: 1. 婺源州判官赴调京师:婺源州,今江西省婺源县,是唐朝的一个州郡名称;判官,古代官名,主管文书、记录等工作;赴调京师,前往京城任职的意思。 2. 授饶州路乐平州同知: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
浦城孝子祖生,自感生命如同尘土。 他五岁时就遭遇战乱,母亲也被官军带走。 在他二十八春秋中,母亲纵使能生他,又该何求? 天地间茫茫一片明月,江山上漠漠白云让人心愁。 忽然接到母亲的书信,看到字句时惊觉母亲仍在。 读完信后还未尽眼泪先流,因为信中说母亲已经流落河南。 在河南县里踏遍了也没见到母亲。 在唐州遇到老母亲,白发飘飘满面霜雪。 谁料此时喜极反而悲,旁人还问我们初别时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最后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整首诗的意境特点来分析。题干要求“赏析”,考生在作答时要明确赏析的角度,如内容主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此题要求赏析诗歌,可以从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 译文:近处树木参差参差不齐,行人来往穿梭络绎不绝。攀上小桥跨过两个路口
【注释】 信上人:唐代诗人李白的号。 春兰秋蕙:指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蕙草。 香沿石涧来:指香气顺着山涧流来。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次句写情,三句写事,末联点破题意,全诗写得自然流畅。 “山深风露冷”是说山中风大霜重,露水浓重,气候寒冷。这为后两句作了铺垫。“何处有花开”,既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写出了他对人间烟火的厌倦。“直入云林去”一句,表现了作者超尘脱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注释】 涔涔:雨下得很大的样子。 荒荒:荒凉的样子,这里指潇湘一带的山水。 流:顺水而下。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首联写夜雨潇湘,次联写行舟楚天,末联写行舟之苦。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显情,含蓄深沉。 第一句“涔涔暗江树”,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涔涔”二字,既形容雨势,又写出雨声;“暗”字,既点出时序,又暗示环境;“江树”两字,既写景,又抒情——作者对这茫茫烟雨中的潇湘山色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声名籍籍秦著作,不见郎君出宰时。” - 注释:秦地(指秦地或秦国)的声誉和声望如雷贯耳。郎君,此处指年轻的官员,即秦岩卿。 - 译文:在秦地区声名显赫,但不知你何时能够出任迁安令一职。 - 赏析:表达了对年轻有为之士的期望和祝福,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当前政治局势的担忧和无奈。 2. “路入北平黄叶尽,梦回西掖白云移。” - 注释:北平,今北京附近地区
诗句如下: 众流俱到海,万籁各还虚。 寂寞空山里,高斋独掩书。 译文为:所有的水流最终都会汇入大海,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回归到了它们的本源之中。在这座空寂的山中居所里,我独自关闭了书籍,仿佛与世隔绝。 注释解释为: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景象以及诗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孤独。诗中的“众流”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水流,而“万籁”则是指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诗人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