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
以下是这首诗词及其注释: ``` 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 东海象归披右服,二处蒙恩总不轻。 ``` 译文: 寄公的帽子是临时脱下的,像蚊子一样的小虫子却自愧不如。 东海王像回归故土披上了华丽的衣服,我有幸两次受到恩惠总是心存感激。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两位恩人的深深感激之情。诗的前两句“寄公席帽权时脱,蚊子之虫惭小形”描绘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人临时摘下自己的帽子的情景
【注释】 谶:预言或符咒。 其二十三:这首诗是第23首。 可怜:可爱。 月:月亮。 独:独自。 天:天空。 四个龙儿:指月亮的四个影子。龙儿,这里指月亮的影子。 各自迁:各走各的路。 东西南北:方向。 奔波去:四处奔走。 日头平上:太阳平照在天空。 照无边:阳光普照。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的小诗。诗中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月亮的四个影子分别向东西南北四方移动的景象:东边、西边、南边、北边。这四个影子
【注释】 谶:预言,谶语。领得:得到、领受。弥勒:佛教传说中的未来佛。珍勤:珍视而殷勤的言辞。离乡日:“离”通“罹”,遭受的意思;日日敷:每天。移梁:指移徙桥梁。来近路:指来到靠近道路处。余算:残剩的计算。脚天徒:脚跟落空。徒:白白地、徒劳无益地。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以桥为题,借桥的兴废寄托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首句点出“桥”字,第二句写出桥的作用
诗句: 本是大虫勇,回成师子谈。 译文: 原本是勇猛的野兽,却变成了温顺的狮子,在人间谈笑风生。 注释: 本句中的“本是大虫勇”指的是原本的勇猛,“回成师子谈”是指后来的转变,从凶猛变为温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生命从凶猛到温驯的转变过程。首句“本是大虫勇”通过对比,突出了这种转变,即原本是勇猛的野兽,却变成了温顺的狮子,在人间谈笑风生。次句“回成师子谈”则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解释
【注释】 谶(chèn):古代用占候、验辞等方式表达的对未来吉凶或政治上得失的预言。 其十五:是说这首诗共有十五行,这是第一句。 八女出人伦:八个美女走出了人伦关系,即指她们都是未婚女子。 圬(wū)床:涂墙。圬者,用泥涂墙;床,这里指土墙。六脚:指六个小脚的人。 心祖:心中崇敬。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婚姻自由的诗。诗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对婚姻自由和女性地位平等的向往。 首句“八女出人伦”
注释: 谶(chèn) 其二十一 高峰逢人又脱衣,小蛇虽毒不能为。 可中井底看天近,小小沙弥善大机。 译文: 高峰上遇见人就要脱下外衣,虽然小蛇有毒,但并不怕它。 能在井底看见天空的尽头,小小的和尚有大智慧。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仍然能够保持冷静和坚韧的精神。首先,他遇到了一个难题,即在一个高峰上,他要脱下外衣才能继续前进。这里的“高峰逢人又脱衣”
谶 其二十二 大浪虽高不足知,百年凡木长干枝。 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却还西。 注释: 谶:古代一种预示吉凶的隐语或征兆。 其二十二:这是第22首谶言诗。 大浪虽高不足知:大海虽然波涛汹涌,但也不能说明一切。 百年凡木长干枝:一棵普通的木头,即使经过百年,也能长出许多根。 一鸟南飞却归北,二人东往却还西:一只鸟儿向南方飞翔,最终却回到了北方;两个人向西行进,却最终又回到了西方。 赏析:
【诗句释义】 谶 :一种预言、预示。 其十三:指《谶纬》中的“天官历”。 灵集愧天恩:灵集,神灵聚集;愧,感激。天恩,上天的恩典。 生□二六人:生□,即生下孩子。二六人,指孩子的排行。 法中无气味:法中,指佛法之中;气味,指气味。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有轮回转世的习性,故称众生为有“气味”的。 石上有功勋:石上,指石头。功勋,功劳和业绩。 【译文】 神灵聚集感怀上天的恩典,生下的孩子都是天赐的二六之人
注释:日月并行,君王却岿然不动;没有冠冕之人,却能登上山巅。再赐一山峰增添翠绿,人们才会知道这是玉石。 赏析:此诗以日、月、玉为喻,赞颂了一位德高望重,不居功自傲的君子形象。首句“日月并行君不动”,用天上之日月来比喻人君,意在表明君王的德行高尚,光明磊落,无愧于日月。第二句“即无冠子上山行”,则进一步强调了君子不以功名自矜,而以道德立世,其崇高品德足以与日月争辉,与山岳同尊
【注释】谶:预言,神语。何曾:古代传说中的人名。流:流传。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草去掉头,三、四两行接着出现(即“三四五”)。 【赏析】这首诗写一种现象,说“小”与“不流”,但“草若除其首,三四继门修”。这是以草比喻人,说明人虽小,但只要像草那样不断努力,就能成大事。诗言浅意雅,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