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映清
危亭千尺俯溟蒙,绝顶苍茫望不穷。 山势远连林屋窦,湖声直撼洞庭风。 香台草树依云外,笠泽烟波入镜中。 七十二峰何处所,长天墨点落青空。 译文: 站在高高的亭台上俯瞰湖面,只见茫茫的水色与天空交融在一起。山顶上的风景显得那么遥远,仿佛看不到尽头。山峰的形状与林屋洞的轮廓相融合,湖水的声响直接撞击着洞庭湖的巨大风浪。香台周围的草木繁盛,云雾缭绕在亭台的外围;笠泽的烟波浩渺,仿佛倒映在湖面上
【诗句解析与赏析】 1. 湖光山翠绕城来,白塔红亭罨画开。 - 湖光山翠: 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的图画,湖水和青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 绕城: 暗示着湖边的风景环抱着城市,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 白塔红亭: 指的是建筑,可能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白塔通常象征着宗教的庄严,而红亭则增添了一抹色彩和活力。 - 罨画: 一种传统绘画技法,用色彩丰富的图案覆盖在画布或纸上
【诗句释义】 过前尚书潘公季驯宅:路过潘季驯的家。潘季驯曾任尚书,故称“尚书”。 春熟乳鸠鸣,无复尚书旧履声;桑椹(sāng)熟的时候,幼鸠在树上啼鸣,再也听不到尚书当年行走时留下的足迹了。 蛟断河壖遗迹在,鹤归华表故基倾。龙在河里消失的痕迹仍在,仙鹤回到华表柱倒塌的地方。 每嗟兴废逾三癸,空忆声名说二丁。每当感叹兴衰存亡超过三个季度,空想名声如两枚铜钱般微不足道。 惟有石麟未辞去
扬州 日暮江流呜咽声,停桡怅望近芜城。 三千殿脚如云散,廿四桥头自月明。 萤苑夜游犹有恨,鸡台晓梦太无情。 惟馀渡口垂杨树,愁损眉峰画不成。 注释: - 日暮江流呜咽声:指夕阳西下时,江水流动发出的声音。 - 停桡:停下船桨。 - 芜城:即今天的扬州,古称芜国或吴国。 - 三千殿脚如云散:形容宫殿的楼阁众多,如同云雾般散漫。 - 廿四桥头自月明:廿四桥是扬州的一个著名桥梁
商飙吹入万人家,窗外轻寒透碧纱。 极浦每惊归雁落,高楼况复夕阳斜。 破蕉淅沥风如雨,瘦菊离披叶胜花。 极目晴云何处望,马蹄荒草隔天涯。 注释:秋风吹动着商飙,进入千家万户,窗外的轻寒透进了碧纱窗。每到傍晚时分,湖面上的归雁常被惊起。站在高楼上,更觉得夕阳斜照,景色凄凉。那风吹破的芭蕉叶子发出淅沥的水声,仿佛是风雨交加。那瘦弱的菊花,枝叶稀疏,花瓣零散,却比花朵还要美丽。放眼望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从来娇绕膝,今已略知闻”的意思是“从前总是被母亲宠爱围绕在膝旁的小孩,如今已稍微懂事了”。“恩义难相掩,贤愚自此分”意为“父母的恩情难以掩盖,贤与愚从此开始区分”。“枣梨余自具,经传汝宜勤”意思是“枣梨是我自己种的,经典和传记你们要认真学习”。“未暮休归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令阿缃入学”要求对诗句进行逐句解释,然后根据解释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答案】 命令。阿缃:即小黄莺,这里借指作者的妹妹。②低鬟:低头梳妆(鬟:环形发髻)形容女子娇美。怜:爱怜,怜惜。③齐肩:并肩,肩并着肩,形容姐妹情深
飞花下浅渚,岸柳催行舟。 再拜别高堂,雪涕辞南楼。 兹楼廿年住,纵目娱清幽。 一旦舍之去,揽裾事远游。 青天见黄鹄,振羽翔高秋。 岂不恋旧巢,恋亦不能留
江天淡荡朝霞红,澄波万顷流瀜瀜。 舟人解缆渡江去,渐觉帆脚生微风。 苍茫远树失京口,举头忽现青芙蓉。 奔流直下走东海,金山突兀当其中。 楼台明灭晃金碧,有如蜃海浮琳宫。 晴烟缥缈飞鸟绝,但见古塔撑青空。 我闻此水贯楚蜀,北江下注连南东。 天留片石作屏障,直与底柱争穹窿。 坐揽奇景豁胸臆,敢燃犀角窥蛟龙。 收帆瓜步一回首,江南千里青蒙蒙
清泉百丈飞幽壑,茅屋人家隔丛薄。 白云在水树在空,漠漠晴烟下寥廓。 断鸿几点去无迹,黄叶一林寒欲落。 斜阳何处认前村,隐见危桥傍山郭。 先生画笔冠当代,八尺生绡气磅礴。 不须平远袭倪黄,能以清空见镵削。 秋窗对此足清胜,瑟瑟轻寒生绣箔。 掩图不敢挂虚堂,恐有红尘一分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