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谨
晓过洞庭湖 渺渺湖光接素秋,雁声嘹呖满汀洲。 孤舟唤醒还家梦,枫叶芦花一片愁。 注释: 1. 晓过洞庭:在早上经过洞庭湖。 2. 渺渺:辽阔无边的样子。 3. 湖光:湖水的光波。 4. 素秋:秋天的景色。 5. 嘹呖(liáo lì):声音洪亮而清脆。 6. 雁声:大雁鸣叫的声音。 7. 汀洲:水中小洲或沙滩。 8. 孤舟:一只小船。 9. 醒:使……苏醒或醒来。 10. 还家梦:回到家乡的梦想
【注释】 九日 其一:九日,指重九节,即重阳节。 病骨秋来似冻蝇:身体衰弱像秋天里死去的苍蝇一样。 好山空忆去年登:美好的山景只能空自怀念去年登临时的快乐。 今朝对景成惆怅,勉上西楼第一层:今天面对美景却感到悲伤惆怅,勉强登上了西楼最上面的一层。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重阳节(九月九日),作者当时已经年老体衰,所以诗中流露出一种凄怆、伤感之情。首句“病骨秋来似冻蝇”
碧阑干外楚江滨,一片秋光雨后新。 多少登高林下客,不知谁是去年人。 注释:在楚江边上的高楼栏杆之外,秋天的阳光洒满了大地。雨后的秋光格外清新明亮。有多少登高望远的人,站在林下,望着远方的风景。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知道,他们中的谁,是去年的自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人生感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楚江边的秋光、登高林下的客人以及他们的迷茫与感慨,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注释: 渡头一船出发从金陵,向东遥望云间几日程。 不要倚仗自己身闲频唱和,杜红蘅碧总离情。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吴克全的诗。首句点出了地点是在渡头,船已开行在去往金陵的路上。第二句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第三句则是诗人劝慰吴克全的话,不要因为自己身闲就频繁地唱和。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杜红、蘅碧等自然景物的眷恋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以及对友人的祝福
【注释】 1.碧桃锦鸠:指绘有碧桃花的锦鸠图。2.和露:沾湿了露水。3.玄都:指道家所说的玄都山,传说中有玉女、金母等仙人居住。雪后:指玄都山上的梅花开过。4.野鸟:野生的鸟。5.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的开始。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全篇以花鸟为中心意象,描写画中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 “一枝和露倚琅玕,仿佛玄都雪后看。” 第一句写画面上的景致:一枝树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
注释:黄陵庙阻风 黄沙卷雾暗前滩,风吼雷声控百蛮。 此处波涛原自异,祖龙何必赭其山。 译文:黄陵庙的江面上狂风怒号,掀起波浪滚滚。这里的波浪本来就与众不同,秦始皇何必要在这山上涂上红色? 赏析:此诗以“黄陵庙阻风”开篇,直接点明地点和事件。黄陵庙位于黄陵县境内,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然而,在诗人的眼中,这里的景色却显得有些荒凉和凄凉
重经古渡立斜曛,愁见桃花两岸春。欲向东风唱桃叶,江边怕有别离人 解析: 1. “重经”与“立斜曛”,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经历的怀念和感慨。这里的“重经”意味着又一次经过或重新来到这里。而“立斜曛”描绘了诗人在夕阳下立于渡口的情景,斜曛即斜阳,给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凄凉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 “愁见桃花两岸春”,通过看到两岸盛开的桃花,诗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希望
【解析】 本诗首句“湘潭县”是地点,第二句“石田茅屋路东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活动。第三句“乘兴还堪一杖藜”点明了诗人当时的心情,第四句“云气忽来山不见”写景,第五句“满林春雨鹧鸪啼”抒情。 【答案】 译文:我住在湘潭县的石田茅屋里,每天拄着拐杖在田间小路来回行走。忽然,一阵轻风吹过,云雾弥漫,只见远处山峰若隐若现,连树木都模糊不清了。这时,满山遍野响起了鹧鸪的啼叫声。赏析:首句交代了地点
湘江夜泊 扁舟载月下三湘,露渚风来杜若香。 一片秋声无处著,和愁散入水云乡。 注释: 1. 扁舟载月下三湘:扁舟,小船;下三湘,指的是从洞庭湖到湘江的一带地方;湘江,中国湖南省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2. 露渚风来杜若香:露渚,指的是河滩上的石头或沙洲;杜若,一种植物,叶子可用作香料。 3. 一片秋声无处著:一片秋声,指的是萧瑟的秋风吹过的声音;无处著,无法被捕捉或感知。 4
在明代文人的笔下,边塞诗往往承载着深沉的情感和远大的志向。史谨的《送陈士常》便是这样一首作品,通过其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深刻省思。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 诗句解读: 1. 萧萧行李出边城:这句描绘了陈士常带着行囊走出边塞之城的景象。"萧萧"形容行李声,暗示了一种离别的氛围。 2. 曙色初分柳外亭:描述了清晨时分,曙光初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