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葵
咏史四首张良 历史人物忠诚与智慧展现,忠孝精神永存人心 1. 收得还山御赐诗,一生风致后人知 2. 如何杜镐陪恩宴,只诵移文不属辞 3. 忠孝门本是山东的一个地名,却被用来形容这位历史人物张良。在他的身上,忠孝的精神得以彰显,他为国家社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4. 在《咏史上·张良四首》中,陈普通过生动的诗句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张良的智慧和忠诚。他不仅能够运筹帷幄,更能够为国为民谋福利
南康道中三首 故国江山不甚佳,聊曾吟弄兴无涯。如何十日匡庐下,看尽佳山只恶怀。 【注释】: 1. 南康道中三首:明代苏葵的诗作,共三首。 2. 故国:家乡。 3. 江山:国家和地方。 4. 不甚佳:不是很好。 5. 聊曾:只是。 6. 吟弄:吟诵、吟咏。 7. 兴无涯:兴致无边。 8. 十日:十天。 9. 匡庐:庐山,在今江西星子县南。 10. 恶怀:厌恶、憎恨。 【赏析】:
```plain 少年曾作子长游,今日湖山不上眸。 谁向个中嫌矮屋,几人天地未抬头。 ``` 译文: 在南康的路途上,我回忆起年轻时的漫游,如今却只能远观而不能近赏。是有人觉得这简陋的建筑让人感到不满吗?而有几人真正能抬头看到广阔的天空呢? 注释: - 南康道中三首:这是一首五言诗,表达了诗人在南康道中的所见所感。 - 少年曾作子长游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南康道中三首/其一 马前黄纸二毛身,桃李行行愧未春。 纵有弦歌堪莞尔,丈夫声价属仪秦。 注解: 在南康的官道上骑马前行,眼前展现的却是两张写着“奉敕”二字的黄纸,这让我倍感惭愧,因为我还未到春天。 即使我唱歌弹琴,也足以让人感到高兴,但男子汉大丈夫的名声和价值应该属于仪秦这样的英雄豪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苏葵的作品,描述了他在南康道中的所见所感
病倚藤床雨气清, 曲肱有梦到朱冥。 年来老马知无用, 纵遇孙阳也不鸣。 注释: - 这句诗描述的是诗人卧病在床,靠着藤床静静地感受着雨后的清新空气,内心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和感慨。 - “朱冥”可能是指朱红色的门,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 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他意识到无论怎样努力,终究是徒劳无功,因此即使再遇到机会也不愿意去尝试。 赏析: -
注释:谁说我没有一个安乐的家?我的家并不小,洛阳城到处都是。在铁桥流水和山深处,草绿花香鸟自歌唱。 赏析:本诗是作者在病中所作的四首诗中的一首,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洛阳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他对自己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text 懒随城市走波波,活火烹茶战睡魔。 莫道老渔浑不解,绕船惟放濯缨歌。 ``` 译文与注释: 第一首译文: 在城中停留时遇到雨天,我选择不跟随着城市的喧嚣。 用炉火煮沸的水泡茶,抵御困倦,让精神振奋。 别以为我不懂享受,只是悠闲地吟唱着歌曲。 第二首译文: 潮水退去人独卧小船中,连三日未见市井热闹之人。 最好向公谈世事,马蹄声中风雨交加,道路泥泞滑行。 注释: 1.
诗句原文: 春水溶溶鉴海平,风潮相送一朝程。 如何令尹来消息,三日同年听橹声。 注释解释: - 春水溶溶:形容春天的海水清澈透明。 - 鉴海平:指海面平静如镜。 - 风潮相送:风和波浪相伴而行。 - 一朝程:一天的行程。 - 令尹:古代楚国官名,此处代指吴明府,即吴县的县官。 - 三日:三天后。 - 同年听橹声:与吴明府同年的朋友相聚聆听船橹的声音。 赏析:
张良(前230年-前186年),字子房,秦朝末年韩国贵族的后代。早年为韩王安策划反秦,失败后流落在下邳,与圯上老人结识。后来在鸿门宴上协助刘邦消灭项羽,建立汉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后人尊奉为“忠臣”。 这首诗的大意是:张良没有将秦国的灭亡当作前车之鉴,他不知道这座巍峨的大厦最终会倾覆。回首望去,曾经的辉煌如同森森梁砀树一般,但却没有风雨中的凤巢那样清澈。这里,“凤巢”指的是凤凰的巢穴
注释: 早承知遇,迹兼奇:早时接受知遇恩情,足迹遍及各地。迹兼奇,足迹遍及各地而名垂青史。 更觉威权暗已移:更觉得威信权力已经转移了。更觉,更加。 休道还山便忘国,濒行犹诵摘瓜词:不要说回山就忘了国家,快要出发了还在背诵《采瓜辞》。休道,不要说。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借张良归隐后仍不忘故国的事迹来抒发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早承知遇迹兼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