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仁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垄有感”要求分析该诗运用了何种手法。然后要仔细阅读全诗,逐句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本诗中“双亲已远弟兄稀,魂梦相逢似旧时。”写自己对父母的思念和追忆;“茅屋数椽田二顷,白头犹受一安遗。”写自己的家境贫困,但依然保持节俭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魂梦相逢似旧时”
【注释】: 1. 病中:指作者因病卧床不起。 2. 杖策儿扶村舍翁:拄着拐杖的老者,扶着孩子的手,一起来到村舍前。 3. 一樽花下卧春风:在花下饮酒赏景,躺在春风里。 4. 社前雷动催茶笋:在社祭之前,春雷惊动了茶树,催促茶笋萌发。 5. 兴入千岩万壑中:兴致高远,意欲登临险峰峻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时的作品,当时他因病卧床,但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山水为伴
【注释】: 1. 兼善携仲文竹至:兼善是作者自号,仲文是其友人的字。 2. 青山久隔故人面:青山远隔,久已不见故人之面目。 3. 修竹自同君子心:修竹(竹子)自然与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性相合。 4. 老可近来无一事:可以想象,年事渐高的老人近来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忧虑。 5. 为添清影满东林:为增添竹林中一片清凉宁静的景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兼善的思念之情
【注释】 1.五夫:地名。先垄:先人的坟墓。 2.傍西岩:傍近西面的山岩石壁。 3.麦饭:即“麦饭糕”,用小麦粉和糯米粉蒸成的点心,是祭祀祖先的食物。 4.愿得太平:希望国家太平安定。 5.徭役少:指徭役减轻。 6.结茅:筑屋。 【赏析】 《寄题五夫先垄》:双亲远离故里葬,每年麦饭来迟惭。望得国家太平日,安居此处守松杉。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祭扫先人墓地的情景。首句写墓地的地理位置
寄明,你生病在家吗? 童冠论交五十春,巷南巷北日相亲。 指你我相识已五十年,如今虽然已经白发苍苍,却仍像年轻时一样亲如手足。 年来颇恨俱衰病,欲候平安却问人。 我近来常常感叹自己和你都年事已高,担心你身体不好,想等你病好了再去看望你,却又不知道如何开口。 注释:童冠:童年时期。童冠论交:指早年相交。五十春:五十年。 赏析:这首诗是写给一位朋友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友人年龄相仿、友情深厚的感慨
食鱼呈刘河泊 其四 蓝仁,明朝诗人。他的作品《食鱼呈刘河泊 其四》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河官们每日享受着丰盛的鱼羹,无需羡慕侯门有铗之声。而诗人自己,则以藜藿自食,狂放不羁地想要品尝长鲸之美味。 译文: 河官们每天都能享用到美味的鱼羹,他们不必等待有谁在侯门发出“铗”的声音。我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就像野老一样,久思一餐羹食。如今病痛缠身,无力挥动长竿,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丰盛的食物。 注释:
寄苏明远 笔下秋光最好看,相思千里寄来难。 白头已入庐山社,犹忆东篱月影寒。 注释解析 - 诗句释义:本诗以“寄苏明远”为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笔下秋光最好看”,描绘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次句“相思千里寄来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难以用言语表达;第三句“白头已入庐山社”,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末句“犹忆东篱月影寒”,则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 译文
【注释】 1.钓船移向夕阳边:把渔船移到了夕阳的边上。 2.春水桃花绿满川:春天的水面上,桃花开得正艳,把河水都染得绿色。“满川”指河两岸、田野等。 3.一曲渔歌聊自乐:唱着一曲渔歌,自己寻欢作乐。 4.晚风休为世人传:让晚风吹去吧,别让人知道。 【赏析】 这是一首以渔翁为主人公的隐逸诗。前两句描绘出一个恬静闲适的钓鱼图景,一个垂钓的人坐在江岸上,随着太阳落山,钓船缓缓地移动到江边的沙滩上
【诗句注释与赏析】 第一句:望山寻水不惮遥,白云红树喜相招。 - 注释:“不惮遥”意指不畏远行,“白云”、“红树”均为自然景物的具象描述。 - 赏析:诗人通过“不惮遥”表现出对远方自然的热爱及向往之情,而“白云红树”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自然画卷,展现了诗人眼中的自然之美。 第二句:梦回茅屋潇潇雨,又得留君住一宵。 - 注释:本句中的“潇潇雨”形容细雨纷飞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首先要明确要求,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病中的诗人,骨瘦如柴,面对风露冷袭,不禁颤抖;容颜憔悴,面对雪霜繁花,更觉得畏惧。诗人呼儿欲问春深浅,柳絮梨花已满园。 【答案】 ①“朽”指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