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仁
夜雪茅檐积渐高,傍林时听折危梢。 南山石上双松树,莫更动摇仙鹤巢。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夜雪茅檐积渐高: - 描述:夜晚,雪花纷飞落在茅屋的檐下,积雪逐渐增多,堆积得越来越高。 - 关键词:夜、茅檐、积雪、高 2. 傍林时听折危梢: - 描述:在树林中行走时,不时能听到树枝因积雪而折断的声音。 - 关键词:傍林、折危梢 3. 南山石上双松树: - 描述:在南山的石头上
这首诗是杜甫对当时诗坛的批评和自己的自许之作。他以云松雪中十绝来表达自己的创作风格,认为他的诗歌清新、有神韵,而不像当时的一些诗人的作品那样浅薄。 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 1. 群贤诗语斗清新,白战何人笔有神。 - “群贤”:指众多才华横溢的诗人。 - “诗语”:诗歌中的用语和意境。 - “斗清新”:竞争清新。 - “白战”:这里指的是用白纸作战场,即比喻诗歌创作的过程。 - “笔有神”
乱来双鬓俱成雪,对雪疑窥镜里颜。 明日春风消释尽,祇留鬓影对青山。 “乱来双鬓俱成雪”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纷扰的世事中逐渐衰老的容貌变化,通过“乱来”二字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纷扰,而“双鬓成雪”则直接点明了岁月在外貌上留下的痕迹。这里的“镜里颜”可能是指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反映了诗人对镜自照时的感受,既包含了对衰老的无奈,也透露出对年轻时代的怀念。 “明日春风消解尽”
和云松雪中十绝 【注释】 翠竹:青绿色的竹子,这里指松树。 擎:支撑。 封厚望应迷:厚厚的积雪压住了花枝。 寻春:寻找春天。 朝晖:早晨的阳光。 青鞋湿冻泥:穿着青鞋踏进了冰冻的泥土,比喻在冰雪中行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冬景的诗。首句“翠竹擎多看渐低”写冬日里的松树枝叶虽繁密,但已逐渐低垂,显示出冬天来临的气息。次句“寒梅封厚望应迷”则描绘了寒冬中梅花盛开的情景,尽管它开得旺盛
《和云松雪中十绝》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曳履自惭随兽迹,背藜欲出耸鸢肩。 注释:穿着鞋子走路时感到惭愧,因为自己像野兽一样行动;想要离开,却因身体瘦弱而显得像老鹰一样挺拔。 赏析:诗人用“曳履”来形容自己的行走状态,表达了一种自我批评的心态。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自己的身材与老鹰相比,展现了自己的坚韧不屈。 酒中挽得阳和转,一斗松醪直万钱。 注释
【注释】和云松雪:指冬天的云和松树上的雪。 十绝:即前十首绝句,此处指《和云松雪中》组诗中的前十首。乱来:纷乱而来。双鬓俱成雪:指诗人的两鬓都已长满了白雪。对雪疑窥镜里颜:面对飘落着的雪花,怀疑是镜子里映照出来的自己的容颜。明日春风消释尽:明天春天来临,雪花消融,消除了所有的痕迹。只留鬓影对青山:只有自己那斑白的头发在对着苍翠的山峦。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诗人以“和云松雪”为题
【注释】旭光:指早晨的阳光,微光。未尽消:未全消失。背阴岩谷:指背阴面的岩石山壑。冱:结冻。河澌:河流的水。 【赏析】此诗描写了昆仑山春景。首句写日出后的景象;次句说山中之雪,因阳光微明尚未消融;三、四句写春风解冻,水从山上流下,流入大海
【注释】 欲疗疮痍:指想治愈创伤、疾病。 无方:没有方法,无法。 扶枕换年光:形容病重,不能起床,只能扶着枕头换年光。 淫善:淫恶,不正当的行为。 天道:天理,自然规律。如何,怎样。 转渺茫:转瞬即逝,难以捉摸。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伤乱而病中的感怀之作。诗人以“寄言”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朴实,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句“欲疗疮痍未有方”,意思是想治愈创伤
【释义】 江南的苦竹长出甘美的笋,春社时雷声惊蛰笋子出土长。 扶病想前来拜见玉版先生,道人晓起赠给我两个筐。 【注释】 西山:山名,在今安徽池州贵池县西南。惠南:指浙江嘉兴一带。江南:指浙江南部地区。苦笋:苦竹笋。生甘笋:生长着甘美的笋。春社: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雷惊:春雷惊蛰。出土:从土里钻出来。欲来:想来。参玉版:拜见玉版的先生,玉版即玉版岩,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双筐:两个竹筐。【译文】
【注释】 数幅秋藤拂地齐:数幅,即几幅。 竹炉:以竹子制成的火炉。 不识鸡声送马蹄:指山中静谧,听不到鸡叫的声音,只有马蹄声传来。 【赏析】 此诗是诗人隐居在深山时所作。首句写诗人居处环境,“数幅秋藤拂地齐”,用笔细腻,写出了诗人的居处是山中的茅庐,四周是秋藤,与大地平铺,形成一种幽静的氛围。次句“匡床闲对竹炉低”,写诗人的生活状态,他坐在竹床上,看着竹炉上燃起的火苗慢慢燃烧,生活十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