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
注释:六祖传授的偈颂,其中第十首。六祖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慧能。 道果天成岂可猜,圆光何处更寻台。 性为妙种心为地,况有慈云作雨来。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六祖慧能的诗。它以"道果天成岂可猜,圆光何处更寻台。"开篇,表达了对六祖慧能高深莫测、难以捉摸的敬仰之情。接着,"性为妙种心为地,况有慈云作雨来"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六祖慧能的慈悲本性和高尚品德。最后,通过"况有慈云作雨来"这一形象的比喻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尘埃可佛是修时,无物无修秀也知。欲说菩提符祖意,圆明来处想曾窥。 - 译文: 在尘埃中修行,不追求任何外在之物,只追求内心的纯净和智慧。想要向佛陀传达我们的理解与意图,需要洞察佛陀的真意和圆满的智慧。。 - 关键词注释: - 尘埃可佛: 指通过修行,可以在微小如尘埃的地方发现佛性。 - 无物无修: 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不需要外在的装饰或积累。 -
下种人来地有因,若非因地若轻陈。 曾将此子教谁种,安解参同向吕真。 注释:下种人来到这个地方是有原因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原因,那么种子就不值得轻易地种植。我曾经把这颗种子教导给谁呢?他怎么会理解到参同契和吕真的意义呢? 作品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六祖传法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他认为,六祖传授给他的东西是有原因的,不是无缘无故的。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注释:六祖的法身行为本来就没有,树叶落下回到根是幻躯。生灭已除回到寂静中,有感情的事物相互感染不要犹豫。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六祖在传法时所传达的重要理念,即“法身行止本来无”和“生灭已除还寂灭”。其中,“法身行止本来无”指的是六祖的法身行为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而“叶落归根是幻躯”则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观点,即万物都有回归本源的一天,即使是飘落的树叶也有它的归宿
诗句原文及注释如下: 解脱门中宿已知,种花生性岂须期。 诏书四反终难起,不要浮名不待时。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 诗句原文: 1. 解脱门中宿已知,种花生性岂须期。 2. 诏书四反终难起,不要浮名不待时。 - 注释与译文: 1. 解脱门中宿已知:在解脱的门前,我已经知道了答案。 2. 种花生性岂须期:种植花生的特性难道需要等待吗? 3. 诏书四反终难起:尽管多次收到诏书
【注释】 六祖:禅宗六祖,即慧能。偈颂:顿悟花情有几人,源流相远却非真。须知佛性无南北,芥子中藏万法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思想观点。 “顿悟花情有几人”这句话,意思是说,真正能够顿悟的人有多少呢?这里的“顿悟”是指瞬间领悟的意思,“花情”是指花开花落的情状。诗人在这里用花开花落来比喻人的心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 “源流相远却非真”这句话
诗句:无生无种菩提就,非佛非心混沌成。 译文:无生无种的菩提就在此地,非佛非心的混沌已经形成。 注释: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裳的作品,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无生无种"意指无需通过修行即可得到智慧,"菩提就"指的是智慧或悟性的存在。"非佛非心"则是禅宗中常见的概念,表示一切皆为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或观念。"混沌成"则是指这种空性的显现或实现。 赏析:黄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
在宋代黄裳的《六祖传付偈颂 其二 三祖》中,我们得以一窥禅宗思想深邃与精妙。这首诗通过描绘“衣法曾传莫己知,两山禅定了何疑。本无一物非何有,大道宁嫌得小儿”的情景,展现了禅宗对于悟道、修持和解脱的独特理解。以下是对该诗逐句解释: 1. “衣法曾传莫己知”:这句表达了禅宗的一种观念,即真正的衣钵(即教义)并非由某位特定的传承者直接传授给弟子的,而是需要弟子通过自我探索和领悟才能得到
这首诗是六祖传付偈颂中的第三首,其主题是关于三祖的。下面是逐句释义和注释: - 第一句:“地种精华总是无” - 解释:这里用“地种”比喻六祖惠能出生的环境,暗示他的出生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厚的基础和背景。而“精华”则指他的内在修养和智慧。 - 注释:“地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六祖的出身或成长环境,“精华”则是他内在的智慧和修为。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对六祖深厚背景的认可和赞美。 - 第二句
注释:五祖是六祖的师傅,这里指六祖惠能。形生收摄出尘笼,指的是悟道后的境界。一颗圆光色与空,指的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不立文字”,即通过观照内心来达到佛的境界。槽厂有人来作祖,指的是惠能后来成为禅宗六祖。自然吟入太无中,意为在禅修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宇宙之中。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六祖惠能悟道后,以“明心见性”为核心,强调通过内心的观照来实现佛的境界,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