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汝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掌握。此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的题目。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朔”“樽俎”“儒生”是此诗中的关键词。重点字:朔、将、樽俎。 【答案】 (1) 太平天子不言兵,拥节来经右北平:皇帝不轻易谈论战事
【注释】 和国:即虢国,古地名。信子育元:指唐朝诗人李贺。李贺字长吉,唐昌黎(今辽宁昌黎)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唐宪宗时进士及第,授奉礼郎,官侍读左司孔。后因避家讳,称“小时”。 寄书还:寄书信回。 金钩:指钓鱼用的钩。 第一山:指太白山,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太白峰、金城山、秦岭、华山、鳌山等名,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为秦岭山脉最东端主峰,海拔3767米。李白曾游此山,留有《望庐山瀑布》
注释: 1. 傍火:靠近火炉。 2. 柏子烧:用柏木炭烧火。 3. 青灯笑语夜寥寥:点着青油的灯火,在寂静的夜里,听到笑声和谈话。 4. 殊方:远方。 5. 人情好:人很好。 6. 长日:很长的时间。 7. 山路遥:山路遥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夜晚的诗,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和对友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情感。 "傍火时寻柏子烧,青灯笑语夜寥寥",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夜晚寻找柏木炭烧火
易水涿山无苦寒,燕南本是旧家山。 易水的北边是燕国(古地名)的涿郡(今北京),而这里地处燕南,原本就是燕国的故土。 山头更觉尧云近,玄鸟徘徊望汉关。 仿佛可以看见高耸入云的尧舜之帝德;玄鸟(即燕子)则在山间盘旋飞翔,似乎在遥望遥远的西汉关塞
【注释】 1.中都:今北京。 2.雄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3.天寒:天气寒冷。 4.沙漠:这里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5.雁全疏:大雁全部飞走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赴任途中经过雄州,寄书给弟弟们和朋友们,表达对弟弟们的关心和对他们即将离别的惋惜之情。 前两句是说,马头刚刚过中都(今河北正定),到达雄州又有书信来。中都,今北京市;雄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今日”句
【注释】 《至雄州寄诸弟并呈诸友》:沙陀行尽见南山,过却中京更少寒;欲寄梅花无处觅,只将书去报平安。雄州:今河北雄县,为古幽州治所。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冬十一月,诗人从长安出发赴幽州之前。 第一句“沙陀行尽见南山”,意思是沿着大散关往西,经过甘肃的武威、张掖,再翻越祁连山北麓进入河西走廊后,便见到西北高原上那绵延起伏的苍茫群山,这里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和通往西域的道路
诗句释义: 1. 子育见和前韵因寄君宜弟:子育见到我先前的诗并作答,因此写这封信给君宜弟弟。 2. 东风吹雪满千山:东风把雪吹遍了千里的群山。 3. 便似江南料峭寒:就像江南地区春天到来之前天气还十分寒冷一样。 4. 天意人情终是别:自然规律和人间情感都注定要分别。 5. 渐知风日近长安:渐渐知道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接近长安了。 译文: 东风已经吹落了山上的积雪,仿佛在预告着江南春寒料峭的到来
【注释】 和国:地名,今属四川,位于成都西北。信子育元:即张育元。 晓起南山暮北山,夜深归梦祇山间:早晨起来,我登上南山;晚上回来,我到了北山。夜深人静之际,我经常做着归隐山中、过着隐居生活的美梦。祇(zhī)山间:只住在山里。 山中亦有流泉好,不许行人洗病颜:山上也有清澈的泉水,但禁止行人用来洗去身上的疾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隐居山中生活情趣的诗作。首联写诗人清晨上山,傍晚归家
和国信子育元韵 山谷冥冥风怒号,故吹霜雪上绨袍。 风波末路嗟奚拙,露电浮生笑自劳。 注释:在深深的山谷中,狂风怒吼着,将霜雪吹打在穿着丝质官服的人身上。 身处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末路,感叹自己的能力何其渺小,如同被风吹拂的草芥,毫无用处。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雷电闪烁,却只能苦笑着自嘲地感到自己太辛苦了
【注释】 系舟:把船系在江边。 慈湖:位于江西九江,是著名的风景区。 徜徉:悠闲自在地散步、游览。 杨柳更老苍:柳树依然挺拔,但已经衰老了。 却望:回头看。 灵芝:传说中的一种神奇植物,这里指代隐遁的高人。 西北路:指隐居的地方。 沧浪:大波浪,形容风势很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作者在诗中通过对过去和现在两种不同情景的回忆与对比,表达了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系舟此地昔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