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
【注释】 东郊:指洛阳一带。麋鹿情:比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礼生:指以礼仪著称的人。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手杖。荷衣:荷叶做成的衣服,这里泛指穿着简朴的衣服。外物:外界的事物。虚名:空名。自爱:自我欣赏,自得其乐。相许:互相勉励。绝疑:对某事完全肯定。时英:春天的嫩芽,比喻美好事物。穷:困窘。围棋:下棋。争:争执。唯应:只应该。林下笑迎:在树林中迎接你。 【译文】 我长期住在东郊
高氏创高亭,亭因地得名。 “高氏”即指高氏家族,他们创建了这个“高亭”,而这个建筑因其所在地的地理特征而得名。在古代,很多建筑物都会根据其所处之地的特点来命名,以此彰显其特殊性。 半空云咫尺,百里镜分明,描绘了高亭所处的位置,它俯瞰着整个山谷,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将远处的风景映照其中。这里的“咫尺”和“分明”都表达了诗人对高亭地理位置的高度赞赏。 襟带山围陕,咽喉地接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对照理解,辨明正误。 “城里争看城外花,独来城里访僧家。”诗一开头就写了城中的游人纷纷涌向城外去观赏桃花,而诗人独自一人则来到城内拜访一位僧人;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和心情,“城里”,指诗人所在的城市;“争看”即争相观看,形容桃花盛开时人们争相前来欣赏的情景;“独来”指作者不随众人去赏花
【注释】 1. 少作长安宰:年轻时就担任过长安的县令。 2. 琴书家惯有:家中常常有琴书。 3. 杖印客疑无:手持拐杖,外出时似乎没有携带行囊。 4. 锦水心虽役:心中虽然对锦绣河山有所向往。 5. 圭峰眼不辜:眼里没有辜负这美好的景色。 6. 闲签归业状:闲暇之余签署回乡创业的申请书。 7. 贫典旧山图:以贫困的身份卖掉了家乡的画。 8. 酒为廉犹断:饮酒如廉洁一样坚决不被诱惑。 9.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译文: 苔钱八韵 - 物外幽奇物:指的是一种在物外(非世俗之地)生长的、奇异而美丽的植物,即苔藓。这里的“物外”可以理解为超然物外,不受尘世束缚的地方。 - 吟看复叹吁:通过吟诵来观赏并发出感叹。在这里,作者通过欣赏苔藓,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 - 豪家如可用:如果豪绅之家需要,他们或许可以使用苔藓。这里的“豪家”是指富有的人或贵族。 -
上知府寇相公 文武禀全才,何人更可陪。 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 圣主诗方和,亲王状始回。 镇临求二陕,调燮辍三台。 凤阁须重去,龙旌暂拥来。 下车三度雨,上事数声雷。 未暇瞻圭璧,先蒙访草莱。 几思趋相府,恐惧复徘徊。 译文: 寇相公文武双全才,无人能比肩并肩。 有官职在中央,却无住所建高楼。 君主之诗歌和谐,亲王的文书回复。 镇守陕西需要你,调停政务要中止。 凤阁须再重去,龙旗暂时被拥。
【注释】 子细:仔细。看九老图:观看画中的《九老图》。吕望:指周代的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磻溪:即渭水河入黄河处的一段河道,又称作磻溪。吕尚曾在此钓鱼。唐李白《行路难》之三:“吕尚困于屠钓,太公得鱼跃。”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通过对九仙图的观赏,抒发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之情,以及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首句“子细曾看九老图”,是说在细心地观看了那幅《九老图》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寻隐者不遇》。以下是对每句的逐字释义、译文以及关键词注释: 1. 寻隐者不遇 - 释义:寻找隐居的人,但未能见到。 - 译文:我在寻找隐士时,却没能遇见他。 - 注释:"隐士"是指隐居山林的修行者或高洁之士。 2. 寻真误入蓬莱岛 - 释义:本意去寻找真正的道,却错误地进入了一个仙境般的蓬莱岛。 - 译文:我本想追求真理,结果却误入了蓬莱仙岛。 - 注释
注释: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谁人”是疑问词,意思是:是谁?“我狂”即“狂我”,指自己。“写向”是动词,意思是:书写在……上。“添苏绣户中”即“绣户中添”,意为刺绣户中增添。“闲暇”即闲暇时,这里指闲暇时有闲情雅致的人。“红袖拂”即“红袖轻拂”,“应胜得”即“更胜得”,意思是:如果闲暇时有闲情雅致的人轻轻拂过,那么这诗句定会更胜得过碧纱笼。 赏析:此诗为题咏美人之作。首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把握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要求,如本题“赏析”,答题时注意抓住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 首先看第二联,“但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红袖拂是说在僧院里常有人为僧人拂尘;碧纱笼是说有些女子也喜欢为僧人拂尘。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僧寺中的红尘俗事表示不满和厌恶,认为僧人应该远离红尘,超脱尘世的纷扰。 再看第一联,“世情冷暖由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