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
《书扇二首其一》是赵文的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如下: 明月何时掇,秋风几日还。若教人不热,敢怨我长闲。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生活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内心世界的宁静。诗中的“明月”和“秋风”象征着自然的美景和季节的变换,而诗人则通过自己的感受,将这些自然景象与自身的闲适生活联系起来,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明月何时掇”描绘了诗人对明月的观察和思考。这里的“掇”是动词,意指摘取或观赏
诗句释义 1 非痴非梦小瞢腾:不是在做梦,但身体感觉像被笼罩,无法动弹。 - 非痴非梦:表示不是在做梦,而是某种状态或经历。 - 小瞢腾:形容身体无力,无法动弹,像被笼罩。 2. 瞑坐还同入定僧:闭上眼睛坐着时,感觉和出家人打坐一样。 - 瞑坐:闭上眼睛坐着。 - 还同:与…一样。 - 入定僧:指打坐入定的僧人。 3. 口似汝阳狂见曲:嘴巴说话好像喝醉了酒,说出一些荒诞无稽的话。 - 汝阳
【注释】 上阳人:指汉武帝的宠姬,即钩弋夫人。《汉书·外戚传》说:“(汉武帝)幸上林宫,胡人共饮酣醉,猎上林中,帝以属吏。既还,上阳人莫自供,上欲勿诛,而师丹争之,于是薄暮,上至上兰宫,诏有司曰:‘今宵且会苏武于上兰。”后遂以为汉武召见上林宫人之事的代称。沙叱利:《史记·李斯列传》载,赵高欲杀公子,李斯进谏,赵高怒,“乃令赵高为假御史,知事大臣及宗室诸父与上林杜牧,因使人持虎符召捕丞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的准确性不高,内容前后不搭接
散发攲眠困郁蒸,谁推河汉落红尘。 电光照雨不可尽,雾气满空疑有神。 驾海怒潮新月夜,绕山腰鼓建溪春。 此声此景谁能写,输与城中不寐人。 注释 - 散发:披散头发。 - 欹眠:斜倚着睡觉。 - 困郁蒸:形容心情烦闷。 - 谁推:是谁推倒。 - 河汉:银河,天空中的星群。 - 红尘:指人间的尘土。 - 电光:闪电的光芒。 - 雾气:指云雾。 - 有神:仿佛有神灵存在。 - 海怒潮
这首诗是苏轼在1079年(元丰二年)重阳节时,对友人孙小隐的和诗。下面是逐句释义: 次韵孙小隐九日 - 壮老相催已久知 指年老体衰,时间不饶人。 - 逢秋正自不须悲 秋天到来,自然万物凋零,但不必过于悲伤。 向来蚁国一场梦 - 蚁国 这里用蚂蚁比喻人生短暂、渺小。 - 一场梦 人生的聚散离合,如同蚂蚁之梦。 此去牛山几首诗 - 牛山 古代传说中,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感叹人生易老而亡。 -
注释: 小窗午热,我困倦如同柳树一般。 睡醒后听到雨声,江上的波浪声。 快意的人生,就像现在这样,不须追求海上的长生不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午后的小窗下感到的炎热和困倦,以及醒来之后听到的雨声和江浪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快意和长生不老的渴望。诗中用"小窗午热倦如柳"形容自己被小窗外的热浪所困,像柳树一样无法动弹;"睡起雨来江浪声"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雨中醒来,听到江上波涛汹涌的声响
注释: 1. 去日相携:指过去一起度过的日子。 2. 畏涂:害怕的路途,指艰难险阻的道路。 3. 归来形影自相扶:回来时只有我的影子,相互扶持着。 4. 倦行小憩:形容行走疲惫后休息。 5. 荒山道:荒凉的山间小路。 6. 怕听深丛叫鹧鸪:害怕听到深林中鹧鸪的叫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怀之作。诗人回忆起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走过的艰难道路,现在归来却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他感到疲惫
【注释】 ①三首:指诗篇共三首。②小筼筜:小竹子。 【赏析】 《晨起三首》是唐代诗人王驾的作品,作于开元(唐玄宗的年号,713—741)年间作者被贬为左拾遗时。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寒冷的早晨看到山中景色所引发的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第一句“山寒日不光”,意思是说,山里因为寒冷而天没有完全亮。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看到山中的景色时的感触。
【注释】: 晨起出门去 —— 天刚破晓起床出门。 江声自悲咽 —— 江流发出的声音像在悲伤呜咽。 满目无行人 —— 眼前看不到一个人。 前山雾如雪 —— 前面山上的雾像积雪一样白。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写了作者清晨出门,远望江边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首句“晨起出门去”,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二句“江声自悲咽”,描绘了江流发出的悲鸣之声,表现了江水的悲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