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注释】 春来:春天到了。东风面:东风的面容,指春风和暖的风。小圃:小园。吾家:我家。阑干:栏杆。独笑:一个人独自发笑。东西相映:东西相对,互相映衬。红:红色的花朵。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在《答李十二侍御次韵》中曾写道:“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可见作者对桃花的喜爱。这首五绝,写的就是春天里,诗人家的院子里忽然开出了两株桃花,红艳夺目,令人赏心悦目。 “春来未识东风面
鱼鳞满地雪斑斑,蝶怨蜂愁鹤惨颜。 译文:地上铺满了鱼鳞般的白雪,花落了,蝴蝶、蜜蜂和仙鹤都显得十分悲伤。 注释:鱼鳞、花落、蝶、蜂、鹤分别指下雪的景色、花凋谢的景象、蝴蝶、蜜蜂和仙鹤。 只有道心似水,花开花落总如闲。 译文:只有那修炼成道的人的心像水一样平静,无论花开花落都是那么的闲适自得。 注释:道心、花开花落分别指人的内心和自然界的变化。 赏析:这首诗以“花落”为引子
【注释】 过:越过。金山焦山:即今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焦山。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点染:点缀,修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长江风光的七绝。诗人站在金山焦山脚下,远望长江,只见江面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微风细浪,平静如席,两岸群山簇拥着江岸,仿佛近在咫尺之间。他情不自禁地赞叹道:“长江啊!你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
王鏊《沽头行三首赠陈水部 其一》赏析 王鏊,明代文学家,他的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比喻,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处。诗中“上沽头与下沽头,上下沽头惯覆舟”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两个位置相同的水域因为水位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危险局面,同时也暗喻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凡却充满变数的情境。 “昨日使君临堰上,沽头上下是安流”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某一时刻的回顾。在那个时刻,虽然面临风险
【注释】 当时:指过去,指六祖(惠能)传衣钵之时。 万法: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现象。元来:本来,从来。是一机:是同一机缘。一机即“一缘”,佛教中用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特定条件,这里指特定的修行途径。 若问一归何处去:若有人问我“一归何处”,我将无言以对。此句意指,如果有人问禅宗如何归宗,我无法回答,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归宿。亦:同“抑”。 本来无一亦无归:如果从佛理上讲
【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分析。“花开犹未报人知,花下行吟漫自思。”意思是:桃花开放还没有告知人们,我徘徊在桃树下沉吟沉思。“花若能言应笑我,年年无酒只题诗。”意思是:如果桃花能说话,一定笑话我一年到头没有喝过几杯酒却写诗。“花开犹未报人知”中的“报”,可理解为告诉、报告;“行吟”,指徘徊于树下低吟
黄河万里从天边奔腾而来, 郡县仍然遭受水旱灾害的困扰。 今天谁人挺身而出拯救苍生, 万亩稻田变作荒凉之地
【注释】 沽头:今河北雄县。落日:夕阳西坠。无人行:没有行人。白草:指茫茫的草地。一望平:一望无际,平坦广阔。东西:这里指南北向的东西两路。阛阓:市集中。月明:月光明亮。两岸:指桥的两侧(或桥下)。读书声:指学童在夜间读书的声音。 【赏析】 《沽头行三首》,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其内容与作者一生的经历密切相关,诗中抒发了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沽头落日没人行
【注释】: 1. 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一日:一天。 2. 儿啼(tí):儿童啼哭。 3. 母愁:母亲忧愁,儿女啼哭,母亲自然忧心忡忡。 4. 白草:指荒凉的土地。 5. 荒烟、古树:荒凉的景象。 6. 挂猕猴:猕猴挂在树上,形容猴子在树上爬来爬去找食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沽头时写给陈水部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以“使君”为题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
注释:昨天太阳高照时,花儿仍然鲜艳盛开;今天风一吹,花就开始凋谢,逐渐稀疏。我走了三天,回来一看,担心树枝上只剩下一片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易逝的感慨。首二句写昨日花开茂盛,今朝花已凋零,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后二句则通过诗人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描绘出春光即将逝去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