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六祖有传衣,万法元来是一机。
若问一归何处去,本来无一亦无归。
【注释】
当时:指过去,指六祖(惠能)传衣钵之时。
万法:佛教语,指一切事物现象。元来:本来,从来。是一机:是同一机缘。一机即“一缘”,佛教中用以指代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的特定条件,这里指特定的修行途径。
若问一归何处去:若有人问我“一归何处”,我将无言以对。此句意指,如果有人问禅宗如何归宗,我无法回答,因为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归宿。亦:同“抑”。
本来无一亦无归:如果从佛理上讲,一切都是空寂无为,没有固定的“一”与“归”;从禅宗角度看,一切皆由心造作,无固定之本源;从佛家看,一切皆在因缘生灭之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归”。也有人认为,这里的“一”和“归”是指禅修中的“一念”和“归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僧贯休的代表作之一。贯休是五代前蜀国的一位高僧,他一生酷爱吟诗作文,曾自编诗集《禅月集》。这首《送僧》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禅宗教义的理解。
“当时六祖有传衣,万法元来是一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六祖(惠能)传授衣钵时,所有的佛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一个共同的契机而形成的。这里的“当时”、“六祖”、“传衣”等关键词都是关键信息。
“若问一归何处去,本来无一亦无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问我“一归何处”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所有的佛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一个共同的契机而形成的,所以没有固定的归宿。这里的“若问一归何处去”、“无一亦无归”等关键词都是关键信息。
这首诗通过对禅师的生活和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描绘和表达,同时也揭示了禅宗的核心理念,即一切皆为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固定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