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姚少师像 下马摩挲读古碑,欲询往事没人知。 独留满月龛中像,便是凌烟阁上姿。 颊隐三毛还可识,功高六出本无奇。 一朝社稷归真主,还是臞然老衲师。 注释: 1. 下马摩挲读古碑:下马摩挲,指下马抚摸着古碑。 2. 欲询往事没人知:想要询问过去的一些事情,却没有人知道。 3. 独留满月龛中像:独自留下在满月般的龛中的像。 4. 便是凌烟阁上姿:就是凌烟阁上的容貌。 5.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试题的考点范围和要求,然后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结合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语、表达技巧、诗人情感等来具体分析诗歌的内容,最后按照题目要求写出自己的赏析见解。 “白麻新拜内尚书,黄阁沉沉仰步趋。”这两句说,皇帝授给彭任的委任状是白麻纸制成的,他身穿朝服,在皇宫内等候召见;黄阁官署深深不见人迹,他低头趋步而行。“白麻”即白麻纸
【题夏正夫游石湖虎丘诗卷】 石湖烟水虎丘雨,上国还从卷里看。 高人过作十日饮,故事留与他年观。 亦知南国有西子,谁谓东山无谢安。 更欲相从寻胜处,高崖磨认墨痕残。 注释: 1. 石湖:在今苏州西北。 2. 虎丘:在苏州西南,有虎丘塔。 3. 卷里看:指诗卷中观看的意思。 4. 高人:指作者的朋友夏正夫。 5. 十月饮:指饮酒赏景。 6. 故事:旧日的传说或故事。 7. 南国:泛指南方之地。 8.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对床一夜彭城雨,流落千秋伯仲情。”诗人以“对床”为媒介,把两个不同的时空联系起来。一个时空是“彭城雨”,另一个时空是“伯仲情”。诗人用“对床夜雨”这一典型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与友人相知的深厚友谊。 颔联“镫火五更双梦短,江湖万里一身轻。”诗人以“灯火”为媒介,从时间上把两个不同时空联系起来。一个时空是五更时分
秋月城头夜𢷬衣,客心如雁只南飞。 筑宫燕市人何在,鼓瑟齐门事竟违。 古调不传空有谱,我琴虽在已无徽。 赠行剩有名公句,莫道知音世所稀。 注释: 1. 秋月城头夜𢷬衣:指秋天的夜晚,月亮高悬于城头,而诗人身着戎装,独自站立。 2. 客心如雁只南飞:比喻自己的心境就像孤雁一样,只能向南飞翔,无法自由。 3. 筑宫燕市人何在:燕市是当时一个繁华的市场,但现在人已经不在了。 4. 鼓瑟齐门事竟违
【注释】 1.纳凉:乘凉。林塘:指园林中的池塘水榭,多植荷花。纳凉时:即夏季里乘凉。 2.箕踞:两腿叉开而坐的姿势。一卮(zhī):酒壶。 3.影故相依:指荷叶与莲叶互相依傍。心最苦:意即心绪不宁。 4.丝:指荷梗上长出的须根(藕),又称“藕丝”、“藕筋”。仍不断意俱迟:意谓藕虽长出水面,但内心仍牵挂着地下的部分。 5.新妆:指荷叶刚刚长出水面的嫩绿。双照:指荷叶和荷梗同时露出水面,互相映衬
王鏊的《送杨尚絅杨名甫毛贞甫陆全卿四进士归省·其四·全卿》是一首充满深意的古诗,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杨氏四进士归省的喜悦与祝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下面将逐句解析这首诗: 1. 第一句“文章一见一回妍”:此句表达了作者对杨氏四人才华的认可和赞叹,认为他们在文章上的表现如同春天绽放的花朵,令人眼前一亮。 2. 第二句“玉树分明在眼前”:通过比喻,描绘了杨氏四人如玉树般高洁
注释:我被调离京城,去守一郡。我想留下您,却惭愧未能如愿。空让您想起召父的歌声,定会从江上拜谒严陵。吴山越水相互连接,政事文章并称佳作。如果到郡斋遇见北雁,为拈秃笔扫溪藤。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离开京华时写给好友的,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和对友情深厚的感慨。首联“一麾出守还为郡,我欲留君愧未能”,写出了作者想要留下好友而自己却不能,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不舍之情。第二联“空使思南歌召父
【注释】 ①南宫:指杨名甫的府邸,在南京。 ②子甘:孟后的谦辞,这里泛指杨尚絅。 ③和凝:五代前蜀人,字光辅,后主刘禅时官至宰相。 ④登庸:即“登用”,指做官或任用。衣钵:佛教用语,本指和尚传给徒弟的袈裟、钵盂等物,后来用来比喻师徒传授的学问和本领,也泛指学问和本领。 赏析: 这首诗为送别诗,是诗人杨基对同乡杨名甫、毛贞甫、陆全卿四进士归省时的赠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祝愿和期望之情。 首联
送杨尚絅 接官长傍驿边河,来往君家较独多。 已向交情知鲍叔,岂因笔势误东坡。 还乡未觉关河远,感旧无如岁月何。 南望吴门君独去,西风落木洞庭波。 注释:在驿站旁边靠近黄河,你往返的次数特别多。 通过交情我深知像鲍叔牙一样忠诚的朋友,但难道是因为你的文笔太过锋利而让苏轼感到困扰吗? 返回家乡却感觉不到路途的遥远,感慨过去的事情就像流逝的岁月无法挽留。 向南望着苏州城,你独自离去,西风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