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回答。“别长安诗 其一”,是一首送别诗,写于诗人被贬江宁(金陵)之后,作者与友人告别之时,抒发自己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描绘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翩然归骑出青门”,诗人骑着马从长安城门出去。“草色长亭绿未匀”,长安城外的长亭边草还没长齐。“不信朝朝花底醉”
别长安诗 其九 东西招客两官街,肴核何曾费咄嗟。 消得莼鲈乡思急,参军为有鲁朱家。 注释: 东西招客两官街,指在长安城里东、西两市分别设有招引宾客的官街。 肴核何曾费咄嗟,意指宴请宾客时,食物与餐具从未显得仓促匆忙,而是从容不迫地准备着。 消得莼鲈乡思急,意为远离家乡的游子急切思念家乡的食物——莼菜和鲈鱼。 参军为有鲁朱家,指的是诗人以鲁肃或朱买臣自比
【注释】 别长安诗 其七:指诗人离开长安(今陕西西安)时所作的七言律诗。红镫:红色车灯,借指车骑。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闲街:闲暇无事的街巷。罢宴迟:宴会散后,时间就慢下来。 守尉:指地方长官或县令。平生多狎侮:一生之中常被人轻蔑。 细吟诗:仔细吟咏诗歌。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首联“红镫和月影参差,每日闲街罢宴迟。”以景语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照亮大地
绝句 廉访华筵敞翠微,姚黄魏紫斗芳菲。 元都观侧人如海,不看金貂看白衣 注释 - 廉访华筵敞翠微:廉访官员的宴席在翠微峰下举行,景色壮观。 - 姚黄魏紫斗芳菲:宴会上姚家和魏家的牡丹竞相开放,香气四溢。 - 元都观侧人如海:长安城元都观旁人群拥挤如同大海。 - 不看金貂看白衣:众人的目光不再关注华丽的金貂,而是欣赏着穿着白衣的士人。 赏析 - 《别长安诗
别长安诗 其二 不断霓裳按曲声,无边银蜡彻宵明。欢馀醉里成书易,纰缪何曾似子京。 注释:不断:形容音乐节奏急促,连续不绝。霓裳:指华丽的衣裳。银蜡:形容蜡烛的光芒如银一般明亮。彻宵:整夜。成书易:写成的诗文容易出错。纰缪:指错漏之处。似子京:比喻非常像王维。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长安为官时的欢乐生活,以及离别时的痛苦和感慨。首句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
【注释】奥室:居室。迎冬旭:迎接着冬日的朝阳。振俗尘:抖落世俗中的尘埃。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五亩园中落成后,为居室题写的一首七绝诗。首句起兴,言花好;二句承上,言衣须;三句承前,言霜覆瓦;末句点题,言寒谷早回春。全诗写景明快、清新自然,寓含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
``` 醉罢长安又万年,兰陵美酒入春筵。 风流两令同乡县,不放青莲市上眠。 注释:在沉醉之后,长安城又仿佛永恒存在,美酒与春天的盛宴相伴相随。两位才华横溢的同乡,一同享受着这份风情万种的宴会,不让人将我这位青莲居士带到热闹的花市去安眠。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之情。首句“醉罢长安又万年”,描绘了诗人在醉酒之后,依然感受到长安城的悠久和宁静。次句“兰陵美酒入春筵”
注释:钟声刚刚在碧杉树梢上消失,细竹人家俯身在清澈的水沼边。 幽深的院墙处处挂着长鞭,恐怕有亡灵来寻找长久的道路。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山中行游时,偶见一户人家,便驻足观望,发现这家人挂满了长鞭,心中生出感慨,写下了这首《山行其二》。诗中通过描绘山中人家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离别、无常等主题的深刻感悟
诗句如下: > 一片行云滞去车,踟蹰回首日将斜。 此句描绘了诗人的行云车停滞不前,以及在日落时分回首的情景。"一片行云"比喻时间的流逝,"滞去车"形容时间在此处停滞,象征着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而"踟蹰回首"则表达了诗人在即将告别长安时的犹豫不决和对未来的担忧。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1. 诗意解析与情感表达: - 自然意象的运用:诗人通过“一片行云”这一自然景象,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感
```markdown 诗句翻译 1. 觅句临书事事忙:寻找诗句、书写文章,忙碌不停。 2. 怜君剧县得池阳:我怜惜你,在偏远的县里得到了像池阳这样的好地方。 3. 曾因勺药开三径:我曾因为一勺药而开辟了三条小路。 4. 看到莲花似六郎:我见到了莲花,宛如看到了六郎(唐代著名将领李)的形象。 译文 我在长安寻找诗句和写作,忙碌得不亦乐乎。我怜惜你在偏远的县里得到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