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广闻
【注释】 干戈:古时兵刃,泛指战争。 六国: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这里指秦灭六国。 太平意:太平景象的意思。 三尺髑髅:死人的头。古代称人死为“骨”或“首”,“髑髅”指死人的头骨。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以古剑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干戈罢却复何言”,意为战争结束后应该谈什么?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与破坏,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人们最想的就是恢复和平
【注释】 渠侬:我。五叶:指五福,五福临门,即指家有儿孙满堂,人丁兴旺。 远事:旧时迷信认为祖先的亡灵能保佑子孙后代,如果子孙不肖或为祸乡里,祖先就会显灵惩治他们。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花以喻人,抒发自己对功名富贵的渴望,同时暗寓了对现实的不满。首句“传”字点题,“五叶”即五福,寓意家道殷实、儿孙满堂。“到渠侬”是说它来到你这儿,语气中透出一丝羡慕。次句“露些儿便不同”,意思是说
【注释】 怒雷:震天的雷声。 知是:可知。 几家人上楼:指有几家人家在楼上观赏潮水。 眼眼:指潮水。 尽随:全被。 全潮:整个潮水,指海潮。 端的:确实。 属:归属、由来。 【赏析】 这首诗写潮,但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很有特色。 诗的前两句“怒雷声撼海门秋,知是几家人上楼”,描写的是一种壮阔的场面。“怒雷”和“秋”相呼应,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知是几家人上楼”,“知是”,就是知道
诗句原文: 和露锄豆苗,不觉日又夜。 飘然从何来,定在南山下。 译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情景。他与大自然亲近,通过劳作感受生活的乐趣。诗人用“和露锄豆苗”形象地表现了他在清晨劳作的场景。这里的“和露”不仅描绘了清新的自然环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第二句“不觉日又夜”展现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暗示了他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注释解释: 1. 活葬在南阳,知是所知忘未忘。香严:指香严寺,唐代著名僧人惠能的讲法处,后为禅宗六祖之一慧能的住处。活葬:即活埋。南阳:地名,这里指惠能的故乡广东韶关。 2. 猛虎不应餐伏肉,听教风雨细商量。猛虎:喻指强敌或恶人。应:应当。餐:吃。伏肉:比喻隐忍、韬光养晦。听教:听从指教。细商量:仔细商讨。 赏析:这首七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首句中的“种竹”
注释:十分消息在竿头,指的是钓到的鱼只有一条,十分的消息。片甲纤鳞未足收,指的是没有钓到更多的鱼。怪得一番浮子动,指的是鱼钩上的浮子动了。西湖明月上金钩,指的是西湖的月亮像金钩一样挂在湖面上。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钓鱼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钓鱼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智慧
孟东野赞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人世间知音难寻的主题。下面逐句解释: 1. 人知琴无弦:这句诗意味着虽然知道有一把琴,但没有琴弦,也就是说,即使知道有琴的存在,但无法弹奏。这暗示了知音难寻的情况。 2. 无琴无人知: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知音难寻的主题。没有琴弦,自然就无法弹奏,也就没有人能够欣赏到它的声音。同样地,如果没有知己,也就没有人能够理解你的内心世界。 3. 独立天地间
【注释】 巴峡:指今四川东部的瞿塘峡。啼猿:传说古代三峡中常有猿声,因之有“巴猿”、“瞿猿”之称,这里指山峡间传来的猿鸣声。 万想千思举不全:诗人在巴渝一带游览时,曾听到过猿声哀鸣,因此产生许多感慨,但当时他无法全部表达出来,故云“举不全”。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锦江:指长江在四川成都境内一段的别称。 赏析: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归蜀之作。首句写诗人听到猿鸣,联想到蜀地的险峻
【注释】 错:指误入。凌霄:即凌霄花,一种仙人掌科植物,其茎叶似花,故称。 百城:指杭州。唐白居易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 蒿枝:野蒿。 铁打心肝也(è):比喻心肠坚硬,难以感动。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好友昭明子送归径山所作。首联用凌霄花的坚韧和茂盛,比喻友人归去径山后仍能奋发有为;颔联写径山烟水迷漫,但友人志向远大
注释: 1. 相看已瞭然:看着你的样子已经非常清楚了。 2. 安用频频举:为什么要频繁地举起呢?这里的意思是,不需要频繁地举杯。 3. 长笛不禁闻:禁不住听到悠扬的笛声。 4. 又随烟棹去:又随着船儿在烟雾中离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友情、离别之情的作品。诗人李源与朋友圆泽相识已久,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相见。当李源再次拜访圆泽时,两人相见甚欢,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