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
注释:齐讴的旋律已经调谐好,最初创作完成了,每一句吟哦都饱含着一字之情。我打算带着虎丘山下去,船回到月上时分,再试唱这首歌曲。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在虎丘游历后的感想之作。诗的首句“齐讴变调和初成”写诗人和友人来到虎丘,观赏了美丽的风景,听了美妙的音乐,感到十分高兴,便即兴创作了一首《和北吴歌》。第二句“一字吟来一字情”,点出了诗歌创作的题旨,也表现了诗人的创作过程。第三句“便带虎丘山下去”
译文:家家户户都缴纳了官钱,敲扑声高想要穿透云霄。昨日相逢,他们开心地笑着。徭役差事被改成一条鞭。 注释:垫,缴纳。敲扑,指用木棍等敲打。一条鞭,指徭役。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繁忙而紧张的画面。诗中描绘的“十家九尽”意味着许多家庭都交了官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而“敲扑声高欲彻天”则形象地描绘了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天响,表现出人民对官府的反抗情绪。最后两句“昨日相逢开口笑
注释:乡里的孩子们都会唱歌,流行的曲子用当地的土音唱。最难听的是声音哀伤急促,不让人感动或怀念什么。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唱歌场景,通过对比和比较,表达了对乡村孩子歌声的赞赏和对城市流行歌曲的无奈。诗中“乡里儿郎也解歌,时兴曲子土音哦”两句描述了乡村孩子虽然不懂什么是流行歌曲,但仍然会用自己熟悉的土音来唱歌。这里的“时兴”指的是当下流行的歌曲,而“土音”则指的是地方方言或者乡土音乐
注释: 青丝:黑色头发,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斜纽:斜插在发髻上的金钗或玉簪。双鬟:两个挽在一起的发髻。斗草:一种古代游戏,通过比赛种植、采摘等技巧来争夺胜利。姊妹还:与姐妹一起归来。闻说:听说。郎: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亲插戴:亲自为女子戴上首饰。背人偷觑:背着旁人偷偷地看。倚窗间:靠在窗边。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与她的情人私会的情景。她的头发被斜插在双鬓之间,与姐妹们一同归来
注释:北吴原本不是东吴,古时意趣如今还问有或无。击筑的余风让我费尽心思想象,一时俗尚喜欢谈论苏轼。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是李商隐。诗中的“北吴原不是东吴”和“击筑馀风劳想像”等句子都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诗人通过对比和联想,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现实的感慨。同时,诗中的意象也非常丰富,如“古意”、“俗尚”等,都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情感深沉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注释】 和:写诗。 北吴歌:指北方向的吴地(今江苏、浙江一带)的民歌。 连窝驿枕卫河隈(wēi wēi):连窝是地名,驿是古代传递文书的处所,卫河是黄河支流,在河北大名县东。隈是山边的凹处,此指河岸。 乘传何堪前站催:乘传是骑马传递公文的人,何堪是怎忍心,不堪受。前站催是前面站点催着要走了,急急忙忙。 白米江鱼随处有:白米指白色米饭,江鱼指长江中鱼类。随处有表示处处都有,到处都能买到。
【注释】 催新饷:催讨军饷。倍生愁:因担心征敛军饷而忧愁倍增。加编:增加征收的赋税。岁岁:年年。硝黄:指硝石、黄丹之类,皆为制造火药之原料。三十万:指一县一年所征赋税中应出硝黄者。出关:指从关塞外征调车牛往西北运送税赋。重复:多次。派:征调。车牛:运载军用物资的牛车。 【赏析】 此诗是写征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首句言闻命征戍,令人愁苦倍增;次句说每年要增加赋税,百姓不堪负担
【注释】 阔袖高冠:指文官的服饰。士气驯:士气不振,士气不旺。丙午:唐高宗年号(656-683),即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之后的一个时代。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咏史来讽刺当时政治腐败。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读起来铿锵有力。“阔袖高冠”是写官员们的装束,而“士气驯”则是说他们的士气不振,缺乏斗志。这四句诗以“和北吴歌”作为结尾
注释: 蓟北(指蓟州北部)的雪在十月飘飞,孤村被寒气冻得云烟散尽。 风酸路滑行人稀少,仍能看见一个老僧骑着驴子靠在背上熟睡。 赏析: 诗中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冬日景象,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北方冬天的特点。首句通过“十月”这个时间点,将读者带入了寒冷的冬日;接着,用“孤村云冻破炊烟”这一细节,展现了冬日里村庄的宁静与孤独。而“风酸路滑行人绝”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份寂静感
【注释】白衣:指道观里的道士。 “簇拥”: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小扇:用细竹条、薄木片等制成的扇子,常在扇柄上绘有山水花鸟图案。 “移步缓”:形容步履缓慢、从容不迫的样子。 “旁边立住”:站在旁边。 “少年郎”:年轻的小伙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赛会的七绝诗。前两句是写赛会的盛况,后两句描绘了赛会中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形象。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民间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