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
注释:黍(jiu)稷(shi)才收便摘花,一年最苦是农家。 霜来九月秋原尽,又见风吹麦陇斜。 译文:刚收割完的庄稼地就开始摘花,一年中最辛苦的是农民。 九月的霜冻降临大地,原野上已无生机,只见风吹过麦田,金浪滚滚。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农民在农忙时节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丰收与劳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赞美和敬意。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此诗为题画诗,是一首描绘清明踏青风俗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芳郊走马踏青行,随意空城春草生”,写清明时节,郊外人们驱马踏青,随意穿行于空荡荡的城中,春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第三句“绿柳阴中秋千影,游人知道是清明。”写柳荫下秋千的影子映衬着绿柳,游人正是在清明节时来这里游玩。 【答案】 注释: 芳郊:芬芳的郊外。 和:和韵。北吴歌:即《子夜吴歌》。 赏析: 首联“芳郊走马踏青行
【注释】 和:应和,写诗。北吴歌:即《乌栖曲》,唐乐府旧题。 指望到秋偿:指春天的灾荒在秋天时得到补偿。 未老新蚕已典桑:意思是说,年幼的新蚕尚未长成,就已被主人卖掉了。典,典当。 风刈雨锄浑旧事:意思是说,风里收割,雨中锄地是过去的事情,现在都成了过去。 打飞蝗:比喻农民们遭受的旱涝灾害。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农民的生活艰辛。全诗以“和”起兴,点明了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与友人共商国事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屋破村荒,照月明;寒灯络纬夜三更。后两句写农家的生活,机杼声中,女人们还未入睡,男孩子们早早地起来开始劳作。“唤起”的意思是唤醒,“事早耕”的意思是早早地开始耕作。 【答案】 译文: 屋子破旧、村庄荒凉,在皎洁的月光照射下更显凄凉;寒窗下灯火通明,织布机杼声声入耳,却让人无法入睡。 注释: 屋破村荒、寒灯络纬
注释:每家每户都在酿造美酒,泛着黄色的花朵飘香。刚酿好的酒要拿来与朋友分享,询问是否有人能识得这新声调。一首新曲听不够,留宿过夜还要醉在琵琶声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在初春时节欢聚一堂,共享美酒和音乐的场景。"家家酿酒泛黄花"描绘了一幅热闹的景象,家家户户都在酿造美酒,而这种美酒则泛着金黄色的光芒。"初熟携将问狭邪"则是说人们刚酿好的酒要拿来与朋友分享,询问是否有人能识得这新声调
【释义】: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诗。诗人通过“桃符门”、“爆竹声中”等意象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热闹的春节景象。 【赏析】:本诗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诗人通过对春节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农村的欢乐和热闹气氛,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是一首很有生活气息的诗歌
【注释】 凤仙:又名“木槿”,花大色红,常用来染指甲。 浸:浸泡。 石榴:指石榴树上的花朵,多用来比喻艳丽的花卉。 茉莉:一种香料植物。 南船:指运往南方的船只。 百钱:古代货币单位,一钱等于一百文。 【译文】 凤仙花浸过指甲尖变成绯红色,架上的石榴簇拥着像围城一样。 新送来的茉莉花,用一百文钱买回家种上。 【赏析】 此诗以清新淡雅的风格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首句写凤仙花染甲,次句写石榴树
注释:菜香瓜果熟,枣子挂满枝,正是农家最快乐的时节。官府逼租催税,百姓苦不堪言;而邻居家因还不起债务,只好含泪卖掉儿女。 赏析: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的丰收景象,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揭露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呼吁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
注释与分析: 1. “春来多半是风沙,雨后新晴一抹霞。”:这句话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首先,“春来多半是风沙”说明春季时,风沙较多,给大地带来了一种荒凉或不平静的感觉。接着,“雨后新晴一抹霞”则描述了雨后天空放晴的景象,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或者彩霞。这里的“一抹”可能指的是彩虹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用来形容色彩的简单表达,但无论如何,都传达出了一种美好、希望和生机勃勃的氛围。 2.
注释:雨下得正好在下三个月里,贵得像黄金,夜里看云彩,早些看天色阴晦。 刮风时土龙的鳞爪动了起来,柳树枝头洒下的水声像甘霖一样。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景象。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捕捉到了春天的细微之处,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的“雨当三月贵如金”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水对于春天的价值,它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希望的降临。而“夜望云生早看阴”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