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文
诗句注释: - 游纱帽岩:指的是游览纱帽岩。 - 书报山灵:将书信或诗稿寄给山上的神灵,希望得到指示或帮助。 - 竖一衔:竖立在岩石上的一块石头,可能作为神像或者标志使用。 - 来游何必卸朝衫:不必脱下官服,来此游览即可。 - 如今山也贪簪冕:指现在的山上也有了类似的装饰品。 - 新样乌纱罩作岩:用新的样式的乌纱帽罩着岩石。 译文: 寄信给山神表达敬意,无需卸下官服来此地。
诗句释义与赏析: - 首句“疏篁写影上屏纱”:描绘了一幅画面,竹叶在屏风上投射的影子。这里的“疏篁”(稀疏的竹林),通过影子投射到了屏风上,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幽远的意境。 - 次句“态韵萧森类画家”:形容竹子的姿态和韵味,如同画家所画,具有独特的美感。这里用“萧森”(指自然景色清幽)来形容竹子的形态和韵味,与画家的风格相呼应。 - 第三句“尤爱空明红间碧”:表达了对空灵、明亮
【注释】 陪祀长陵:在皇帝死后,将死者的遗骨迁入陵中,并在陵旁设立祭坛,由大臣、后妃前往陪祭。 螭文隐起护丰碑,祖烈开天不尽思:用鱼身龙纹的瓦当保护着丰碑。祖辈的英明和功绩就像那无际的天空一样深远,永远让人怀念。 鱼藻兴怀空怅望,来游先到九龙池:心中充满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只能望着远方,盼望有一天能像九龙池那样游览。 【赏析】 本诗为陪祀长陵之作。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想象。全诗以景起情
【注释】 金陵:指今南京。莫比,不如。风流:风采、气度。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周官:指西周的典章制度,也泛指周王朝的典章制度。礼乐: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时演奏的乐曲和舞蹈。汉威仪:指汉代的礼仪制度。离黍(qú shuǐ):古称稻米,因形似黍粒,故称。丰芑(ài):指水稻。吊古:凭吊过去的历史。 【赏析】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金陵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注释】 陪祀:陪祭。 长陵:汉景帝刘启之陵,在洛阳城南。 松风:指松林中吹来的风。 寒泉:冷泉。 鳞鳞:象鱼鳞一样,形容瓦石排列整齐。 路荒:路已荒芜。清跸(bì):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行走。 廿年:二十年。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通过松树、泉水、白玉栏和老中官等意象,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
【注释】 折:折断。陂池:人工筑成的水池。妆生态:化妆用的花枝。疏:除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荷之作,诗人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荷花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清雅,富有生活情趣,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点明主题。“舟行见荷花”是写景,点出了时间和地点——舟行在冶湖边。这一句简洁明快,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颔联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荷花之美
【注释】 1. 片石峰头:指山峰上有一块石头突出,形状像碑。 2. 玉简:用玉石制成的简册。 3. 何书不被山灵怒:意即这块石碑上的字被山上的神灵所愤怒,所以不书写字句。 4. 深窅:深邃幽远。 5. 无字碑:指没有文字记载的碑。 【赏析】 这首诗写山中奇景,以奇特的笔调表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感受和认识。诗的首联写奇观,颔联写奇事;颈联则从奇景引发联想,写出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句释义和译文: 1. “一枝且莫怨开迟” - 这一句表达了对桂花尚未盛开的宽容与理解。诗人在中秋时节,虽然期待着满树的桂花,但现实的花朵尚未绽放,故无需责怪自然的变化。 2. “桂萼须知胜柳丝” - “桂萼”是指桂花的花蕾或花苞,而“柳丝”则是柳树的枝条。诗人用“胜”来比较桂花和柳枝的不同之处,强调桂花在视觉上的独特美。 3. “嫩绿初黄凭看取” - 描述了桂花还未完全开放时
【注释】 ①同波上人:指和尚。 ②云心已冷:意谓佛心已经冷却,不再如昔日那般热情。 ③气如虹:意谓佛心如同彩虹般绚丽多彩。 ④坐听鸣泉说苦空:意谓静坐聆听瀑布的响声,谈论着佛教的虚无观念(即“苦、空”)。 ⑤脱下袈裟调骏马:意谓脱下僧衣,换上华丽的服饰去调教好马。 ⑥支公:指晋代高僧支道林。 ⑦译文: 云彩之心已经被冷酷无情所替代,佛心已经变得冷淡了;我坐在山崖边倾听着泉水的流淌声
舟行见荷花折插瓶中 舟行途中,见到池塘中的荷花。 清通高远挺孤妍,况有山矾作侍鬟。 清澈的水流,高远的天空,挺拔而美丽的花朵,更有山矾(一种植物)作为花的伴侣。 石几纸窗无别供,花成香雾水成烟。 石桌、竹窗,并无其他供设之物,但花香和水汽缭绕,如同仙境一般。 赏析: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荷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通过对荷花、山矾等景物的描绘,以及香氛和烟雾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