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井
【解析】 这是一首对佛理的阐释。“真实不虚”意为“真实存在,并非虚假”。 “大慈悲”意为“极大的慈爱”。 “度一切苦厄”意为“拯救一切苦难”。 “意识无界”意为“意识没有界限”。 “空色相”意为“超脱于物质形态”。“现五蕴光明”意为“呈现五蕴中的光明”。 【答案】 译文:真实的世界不是虚构,巨大的慈爱拯救一切苦难之人,意识无边而超越物质形态,显现出五蕴中的光明。 赏析:此诗是佛教经文
【诗词】 蟠龙丈人歌和云汀制府 我闻拓格之松日月所出入,直与元气通呼吸。亘古独立大荒中,世人何曾见针粒。 又闻负郯岩前松,龙鳞半空夭矫如有神。云幢星盖俨侍从,仙灵荒忽难具陈。 何如东海大松近郊甸,撑空卧波人共见。劫灰兵燹几推排,此松龙颜终不变。 我未见此松,诵诗复披图。倏觉寒风谡谡生座隅,奇姿谲熊不可以思议,纵有妙手难描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巨大的松树,它高高地矗立在大地上
蟠龙丈人歌和云汀制府蜿蜒诘曲无相不具足,怖伏鲸犼奔天吴。 赠之蟠龙名,奉以丈人号,风过掀髯应一笑。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诗中的“蟠龙”和“丈人”分别象征着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而“惊涛骇浪”则形容了自然界中不可抗拒的力量。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由和力量的颂扬和追求。 译文:蜿蜒曲折的山路没有什么地方是不完整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描述了铜鼓的制作过程以及铜鼓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 “诸天龙象大欢喜,紫衣前导随袈裟。”描绘了制作铜鼓时,诸神和龙象都非常高兴的场景。紫衣在前导引,袈裟跟随其后,形象地描绘了铜鼓制作的庄重和神圣。 “三熏三沐好庋阁,幸少泥藓劳剔爬。”这句话描述了铜鼓在完成制作后需要进行三次熏蒸和三次沐浴,以便去除上面的污垢,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钟鱼斋鼓共晨夕
黄石斋先生手书周忠介公神道碑墨迹卷 后死文章贵,先生志节同。 千言写孤愤,一卷得双忠。 事去天如梦,悲来笔有风。 想当挥洒处,嚼齿恨无穷。 注释: - 黄石斋先生:可能是指明代文学家、画家黄道周(1587年—1646年),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晋江人,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 - 周忠介公:指周亮工,他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因与魏忠贤有矛盾被排挤致死,死后赠谥为“忠介”。 - 后死文章贵,先生志节同
送铜鼓藏焦山纪事 我有汉代之铜鼓,来自南昌司马家。 蛮风瘴雨几何载,鞚骨完好无缺瑕。 阔径三尺高杀一,三叠微学蜂腰洼。 鼓心隆起俨棋局,周遭怒踞六虾蟆。 腰垂四耳便索贯,其中空洞下口奓。 黝然古泽光可鉴,通体细缬牛毛花。 恨乏款识纪年月,定伏波耶诸葛耶。 二竹斋中充清供,偶逢过客出矜夸。 常恐神物工变化,不甘闭置羁笼笯。 忽忆焦山擅名胜,中藏古物颇纷拿。 周汉二鼎最奇绝,得此踵事或增华。
我闻拓格之松日月所出入,直与元气通呼吸。亘古独立大荒中,世人何曾见针粒。 又闻负郯岩前松,龙鳞半空夭矫如有神。云幢星盖俨侍从,仙灵荒忽难具陈。 何如东海大松近郊甸,撑空卧波人共见。劫灰兵燹几推排,此松龙颜终不变。 我未见此松,诵诗复披图。倏觉寒风谡谡生座隅,奇姿谲熊不可以思议,纵有妙手难描摹。 松身拳曲才五尺,平分两干各奇绝。一干横走学长虹,势欲东窥尾闾泄。 舒肱探爪似与骊龙争,瘦骨枯缠万年铁
我有汉代之铜鼓,来自南昌司马家。 蛮风瘴雨几何载,鞚骨完好无缺瑕。 阔径三尺高杀一,三叠微学蜂腰洼。 鼓心隆起俨棋局,周遭怒踞六虾蟆。 腰垂四耳便索贯,其中空洞下口奓。 黝然古泽光可鉴,通体细缬牛毛花。 恨乏款识纪年月,定伏波耶诸葛耶。 二竹斋中充清供,偶逢过客出矜夸。 常恐神物工变化,不甘闭置羁笼笯。 忽忆焦山擅名胜,中藏古物颇纷拿。 周汉二鼎最奇绝,得此踵事或增华。 梅溪老人笑绝倒
后死文章贵,先生志节同。 千言写孤愤,一卷得双忠。 事去天如梦,悲来笔有风。 想当挥洒处,嚼齿恨无穷。
清代诗人张井的生卒年为1776年至1835年,字芥航,号畏堂。 张井生于清陕西肤施,即今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他是嘉庆六年进士,道光年间官至河东河道和江南河道总督。他曾任官期间曾增修河堤、浚各湖斗门引渠,并在上游深刷河身以保护民田,创灌塘法以灌溉农田。这些政绩表明他在治理黄河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