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崇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理解和感悟。 题先登斋: 题目“题先登斋”意味着这是一首诗的题目。 大道难将万物齐: "大道"指的是宇宙间的基本法则,"难将万物齐"表示这些法则难以适用于所有的事物上。 先登犹自涉阶梯: “先登”指的是在事业或学问等前面取得成功的人,“犹自涉阶梯”表示他们依然需要经历艰难困苦才能到达顶峰。 翻身直透青霄外: "翻身"比喻转变或者改变
【注释】 迢迢:形容距离遥远。萓(zhuō)堂:即堂,指送别的场所。生风兴何极:拄杖生风,形容风很大。兴:兴起。极:尽头,限度。楚天:指长江一带的景色。辽邈(miǎo):辽远,遥远。低:矮小,这里指山不高。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对故国的无限怀念;三四句写送别时的情景;五六句写远游思归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和远游思归之意
注释: 日月是双萤火,乾坤是一鹊巢。大千世界外,总在目前包。 解析: 1. 日月是双萤火,乾坤是一鹊巢: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日月”是指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它们发出的光芒犹如双萤火般明亮。“乾坤”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指代宇宙、天地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整个世界或宇宙。“一鹊巢”则指的是一只鸟的巢穴,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整句话表达了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 2. 大千沙界外
瓯闽佛法半生灭,江浙丛林日渐凋。 携手十年如一默,孰云生死不同条。 注释:瓯闽的佛法经历了一半的时间都在变化和消亡,而江浙地区的佛教僧侣们却越来越少了。我们携手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就像是默不作声一样,然而谁能说生死之间的差异呢?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僧侣们的深深忧虑。他们认为瓯闽的佛法经历了一半时间都在变化和消亡,而江浙地区的佛教僧侣们却越来越少了。他们携手度过了十年的时光,像是默不作声一样
注释:巢穴高耸入云霄,尘世的纷扰无法占据我的心灵。 行走、坐卧、静思或默想,都让我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直至永恒。 赏析:诗人以“巢穴通霄眼”比喻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尘劳无住心”则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万古至于今”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和历史的感慨,也暗示了他对永恒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
山居 山路艰险人稀少,我独居于深山中。 云开天空旷自得,月落夜深更清冷。 风吹动几根草尖上,鸟啼声声入耳旁。 我心中无限情愫意,只有我与谁共分享? 注释: - 山居:在山中居住。 - 路崄人稀到:山路艰险,人迹稀少。 - 穷居称野情:居住在山中,可以享受自然的情趣。 - 云开空自阔:云开了,天空显得更加宽广。 - 风动数茎草:微风吹过,草地轻轻摆动。 - 鸟啼三四声:几只鸟在夜晚的山林中啼叫。
尹山接待 尹山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之畔,自古以来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宗教氛围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千古尹山寺,家风不厌贫。 千年的岁月里,尹山寺历经沧桑,依然保持着那份淳朴和坚韧。它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家族传承的一种象征。这里的家风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只将这个意,接待往来人。 这就是尹山寺接待每一位来访者的宗旨。他们不仅为游客提供休息、参观的机会
注释:曹溪寺的水流干涸,谁还说这里是庵庙?去向老维摩诘问候一声,他的铁壁又是什么?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张直阁时所作。张直阁位于江西南昌市东湖之南,建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初为报恩寺,宋太平兴国年间改为“报恩光孝寺”。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改称“报恩光孝禅寺”,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名为“张直阁”,后改为“张府书院”、 “张藩书院”。“直阁”原指掌管直事之官
【注释】 上舍:官名。实斋:书房。 “唯此一事实”:指世上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这个事实才是真实的。 “真金火里看”:比喻真正的、本质的东西只有在烈火中才能识别出来。 【赏析】 本诗是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 第一句说:“世出世间法”,就是告诉人们要认识到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受迷惑,不要迷信。 第二句说:“和底尽掀翻”,就是提醒人们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不要为假象所迷惑。
行脚不到庐山,住院只在江浙。 偏要冷笑诸方,忘却自家百拙。 讨便宜,破邪说。 一锥一扎,不妨凛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