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这是一首佛教颂诗,描述了僧侣们的生活。 昨日入院,今朝设粥。 - 昨日入院:昨天进入寺院。 - 今朝设粥:今天开始设置粥食。 斋罢吃茶,参前澡浴。 - 斋罢:吃过斋饭之后。 - 吃茶:喝茶。 - 参前:在寺院前参拜。 - 澡浴:洗个澡。 个是灵山亲付嘱。 - 灵山:佛教中的圣地,这里指代佛或菩萨。 - 亲付:亲自嘱咐。 - 嘱:吩咐。 这首诗描绘了僧侣们在寺庙里的日常活动,包括进餐、喝茶
注释:今天四月一日,夏天即将到来。如果到了夏天,那么每一天都是好日子。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颂扬夏日的诗,通过描绘夏日的美好景色和人们的心情,表达了对夏日的喜爱和赞美。诗人通过“结夏”一词,将夏日比作一个美好的季节,让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诗人还通过“若是到家人,日日是好日”这一句子,表达了对家庭幸福的祝愿,希望家人在夏天里能够过得快乐、幸福。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
【注释】 问讯:询问、问候之意。烧香:佛教徒到寺庙礼佛时,在佛前焚香致敬。闲行静坐:闲散地漫步,静静地坐着。与么:如此这般。分明:清楚。个:什么。 【赏析】 这是一首颂诗。颂是古代一种诗歌体裁,内容多赞颂帝王或颂扬功德。此篇颂的是禅宗的“见性成佛”之教理。首句“问讯烧香”,意即向佛问讯,烧香致敬;次句“闲行静坐”,意为闲散地漫步,静静地坐着。三、四两句是颂语,大意说:对于佛理,你若“问讯烧香”
【注释】 一:数词,指一。九:数词,泛指多。二九:指正月十五元宵节,俗谓“上元”。不出手:不动手。扬家丑:指扬雄的《方言》等著作中记载的一些荒诞不实之事。 【赏析】 这首诗是讽刺那些自恃才学的人,认为他们自命不凡,看不起别人,其实他们的学识远不及别人,所以不出手,以免见人笑谈自己无知。诗中用比喻,以“手”作代词,意即“动手”,这里暗指文人学士们好为人师,自高自大,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了不起。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指诵佛经时所用的颂歌或赞词。七十六首:禅宗传说中,从初祖达摩至六祖惠能共有七十六代,故称七十六代为“一花五叶”之说。此指禅宗的七十六种心法。山奇水秀洞中天:形容风景优美。与么分知:与什么相比。分知,比较。几年:多少年。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无限意:无限的意味。几人在此彻根源:几个人能够彻底领悟到这种境界。 【赏析】这是一首颂诗,赞美山水之美和禅理之深
【注释】 朝朝:每日。 揭(zhān):翻,倾倒。 孟春:农历正月为孟春。 赏析: 《偈颂七十六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来比喻世间的名利场,讽刺了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描写一年四季中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名利的淡漠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人们对名利的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和困扰
【赏析】 “偈颂”是汉传佛教中一种唱诵佛理的韵文,其内容多与佛经教义有关。此诗乃唐代僧人贯休所做,为《偈颂七十六首》中的第六十六首。这首诗的意思是:障碍处不是墙,通达处没有虚空。双关都透彻,别有一家风。 【注释】 碍处:障碍之处,即指世俗的墙壁。 通处:通达、无阻碍之处。 虚空: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都没有形体的空间。 双关俱透彻:指既通达佛理,又理解世情。 别是一家风:意即另有一种风度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六十三: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当处发生,随处灭尽。 阿呵呵,见不见,秋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它描写了秋风吹动,树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随风飘荡到各处,最后落到地上的情景。诗中的"秋风一阵来,落叶两三片",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使人感到秋意浓浓的感觉。 "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认识和感慨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它表达了禅宗对于修行的理解和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分析: 1. 挝动禾山鼓 - 这句诗意味着敲打着禾山上的鼓声。在佛教中,禾山通常指的是观音菩萨居住的地方。敲击鼓声可能是在祈求观音菩萨的护佑或者表达对佛法的敬仰。 2. 吹起少林笛 - 这里的“少林”可能是指少林寺,而“笛”是中国传统的一种乐器。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种仪式感,可能是在进行禅修时的一种辅助活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要求考生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小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所要求的分析的方向,例如分析诗的意象、手法,或者从思想情感的角度去分析。 “孤云野鹤,何天不飞。”这一句意思是孤云野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