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释师观的《偈颂七十六首·收麦才了插秧来,终日忙忙安在哉。直下更无回避所,优钵罗花当处开》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自然美的艺术佳作。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 诗句原文: 收麦才了插秧来,终日忙忙安在哉。 直下更无回避所,优钵罗花当处开。 - 译文注释: 1. 诗句中的“收麦”指的是收割麦子,而“插秧”则是指开始种植水稻或类似的水生植物。这两句通过对比两种农事活动
【注释】 晷运推移,日南长至。晷运,指太阳运行。晷,日影移动。 自古自今,同天同地。自古以来,天地是相同的。 灵山一会尚俨然,雷音堂中谈不二。在灵山的聚会上,大家都显得很庄严。在雷音堂里谈话,都是一致的,没有不同的意见。 【赏析】 《偈颂七十六首》是唐代宗宝年间(公元七六六年至八一九年),玄奘法师在慈恩寺翻译佛经时所作的赞语。此诗为其中第五十八首。这首诗以议论为主,兼用赋体,写天台山的灵山胜境
月已破五,年又过半。 拄杖拈来,如何判断。 百年三万六千日,也是秦时𨍏轹钻。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时间长度,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苦短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敏锐洞察和深沉思考,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注释】偈:梵语的音译,即佛经中的偈颂。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 湛:深。蓝:一种颜色。 喃喃:低声细语的样子,这里指葛公在说话或诵读。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隐逸生活的诗。 首句写葛仙翁居住的山,山色湛蓝,景色宜人。次句说葛仙翁已离开此山而去。三、四两句写葛仙翁虽已离去,但还在自言自语地念诵经书。 全诗用白话写成,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只今何处去,犹自口喃喃”这两句却颇含蕴意,令人回味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四十七:开眼见明,合眼见暗。开眼合眼,知而故犯。一毫头上现乾坤,堪笑云门咦顾鉴。 开眼看明,闭上眼睛看不清楚,开眼合眼,眼睛睁开着看东西却看不到东西。知而故犯:知道了却故意去触犯。 一毫头上现乾坤:在极微小的空间里显现出整个世界。云门: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是曹洞、临济、沩仰三派的前身。咦(yí)顾鉴:指禅宗大师达摩的弟子慧可
【诗句释义】 前一句“前念是凡”,意味着在修行的最初阶段,我们往往会犯一些错误,这些错误被称为“凡”。这些错误可能会让我们偏离正确的道路。 后一句“后念是圣”,意味着当我们经历了一系列的错误之后,我们的心境会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一种圣的境界。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脱体无依”指的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找到了内心的依靠。
秋风冷,秋桂香。 【注释】:秋风凉爽,桂花散发香味。 【赏析】:此句写秋季的景色和气氛。秋风、秋桂、秋露、秋叶都是秋天的特征物象,而“香”字则将这四者联系起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景致之中。 秋露白,秋叶黄。 【注释】:“露”指露水,“黄”指黄色。 【赏析】:这句诗描写了秋天露水晶莹剔透和叶子由绿变黄的景象。 秋蛩吟,声短长。 【注释】:蛩是蟋蟀的意思,鸣叫声长短不一。 【赏析】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五十三 梵志翻着袜,是人皆道错。 宁可刺你眼,不可瘾我脚。 莫莫,醍醐上味,翻成毒药。 注释: 1. 梵志翻着袜:梵志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者或者信徒,他们通常身着简朴的僧袍,不穿袜子。这里的“翻着袜”可能是形容他们穿着僧衣的样子。 2. 是人皆道错: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人都认为是错误的”。 3. 宁可刺你眼,不可瘾我脚:“刺眼”和“瘾脚”都是比喻,意指宁愿伤害你的眼睛
注释:万里无一片草木,和尚在哪里寻找食物? 蘸着雪吃冬瓜,谁会知道滋味这么好。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禅宗对自然万物的理解。首句“万里无寸草”,意味着禅宗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与佛法相融通,万物皆是佛法。而“衲僧何处讨”,则是在问禅宗的僧人在这个世界中,从何处去寻找自己的修行之地。颔联“蘸雪吃冬瓜,谁知滋味好”,则以冬瓜蘸着雪吃来比喻禅师对世间万物的超脱和理解。这里的“蘸雪”并非真的蘸着雪吃冬瓜
【注释】 这首偈颂是说,云门宗有一首曲子,在腊月二十五日演奏。这首曲子拍一拍,全身都震动起来。 【赏析】 《颂古三十一首》中,作者以佛门的乐曲为题作颂,此诗即咏云门一乐。“云门”指云门寺,在浙江省宁波市,始建于晋咸宁二年(276年),后历代屡经兴废,至宋景德三年(1007年)重建。云门寺内大雄宝殿前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相传这是印度佛教高僧阿育王所赠,故称“阿育王像”,又称“如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