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注解】: 时节:指农时。若:如果,假如。至:到来。理:道理。彰,明显。一番:一次,一回。新雨:刚下的雨。弄:摇动、拨弄。微黄:略微泛出黄色。 【译文】: 如果农时到了,那么稻谷就一定会熟。 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田野里的稻苗微微泛着黄色。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全诗共七十六首,每首都以“偈颂”为题。此诗写景细腻入微,生动传神。 首句开门见山,指出了时间是“时节”
释师观的《偈颂七十六首·开池不待月》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作。下面将逐句进行详细解析: 1. 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这句诗意味着水池建成之后,月亮自然会显现在水面上。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基础或条件一旦具备,美好的事物自然会显现出来。 2. 寒山逢拾得,拊掌笑咍咍: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寒山(可能是指一个隐士)遇到了拾得(可能是一位智者),两人相视而笑,展现出一种和谐与喜悦的氛围。
注释: 1. 今朝七月一:今天七月一日。 2. 解夏半月日:解除暑热的半个月时间。 3. 摩挲拄杖子:用手摩挲着拐杖。 4. 笠头勤拂拭:帽子上经常擦拭。 5. 狗子无佛性:佛教中称狗为畜生,没有佛性。 6. 一文也不直:一文钱也不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在夏日解暑时的行为和观念。诗中的“今朝七月一”指的是今天的日期,而“解夏半月日”则是指解除暑热的半个月时间
注释: 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要知端的意,拄杖为敷扬。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在夏日的某个早晨,漫步在庭院中的景象。诗中的“薰风自南来”,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的早晨,阳光和煦,微风拂面的感觉。 诗人转向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殿阁生微凉”,这里的“殿阁”指的是高大的建筑,而“微凉”则暗示了夏日的酷热正在消退,天气逐渐转暖。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季节更迭,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注释】 惺惺寂寂是,寂寂惺惺非。:惺惺寂寂指心静无为,而寂寂惺惺则指心有杂念。 弃却甜桃树,沿山摘醋梨。:甜桃与醋梨都是酸味的水果。比喻世俗的名利都像这些酸味一样不好。 如是句中能会得,从教人竞觅玄微。:如果能够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那么人们就不用再去寻找深奥的东西了。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偈颂是佛教用语,“颂”原为古代一种文体,用韵文写成四言、五言或七言等长短句式,多用于歌颂功德
注释: 1. 结制日:指佛陀成道的日子。 2. 诸缘俱顿息:各种因缘(因果)都一下子消失了。 3. 九十日长期:九十天的长时间。 4. 口挂壁:形容僧徒的修行状态。口中挂着壁,形容口诵经文而不懈怠。 5. 咄,正是黑牛卧死水:这是对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黑牛卧在死水中,表示其生活的艰难困苦。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的苦行僧的生活。首句“结制日”
释义:上元节的佳节是今天,满天的星星都亮了。 要提前做好准备看准时机,别让错过良机而白白浪费掉。 注释:①偈颂七十六首 其四十五:指佛教中说教或讲经的韵文作品。②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灯节。③机先:事先。④然灯佛:燃灯佛,佛教传说中的燃灯佛,象征光明与智慧。⑤蹉过:错过。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上元节庆祝的诗作。在上元节这一天,天上繁星闪烁,地上人们欢歌笑语
翻译: 伎俩有尽,我默无穷。 达磨不识,眼瞎耳聋。 注释: 1. 伎俩:这里指的是技巧、手段或计谋。 2. 我默:我沉默不语。 3. 达磨:指禅宗大师达摩(Dharma)。 4. 不识:不了解,不知道。 5. 眼瞎耳聋:形容人对某些事物无法理解或接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达摩大师的一种独特看法。诗中“伎俩有尽”和“我默无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注释:南泉水牯自然生成,随意变迁。长啸一声天地变窄了,没有佛法与人相传。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南泉水牯和天地变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类行为的反思和警醒
《偈颂七十六首其三十五》是一首表达对佛法的虔诚与感激之情的诗作。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 目顾四方:眼睛环视四周,表示诗人在四处观察。 - 法中之王:在佛法之中,他如同王一般尊贵和重要。 - 将何报德:他将如何报答佛祖的恩德? - 一杓香汤:一杓香汤,意味着简单的供养或祝福。 结合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可以重新翻译这首诗为:“我的眼睛环顾四周,在佛法中我如同君王般尊贵。” 接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