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颂古 静鞭声里驾头来,紧握双拳打不开。 打得开,云压香尘何处是,静鞭声里驾头来。 释义: - 第一句“静鞭声里驾头来”,描绘的是一幅画面:在安静的鞭声中,马车缓缓走来。这里的“静鞭声”指的是马鞭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庄严的感觉。而“驾头来”则暗示着车上有一个人正在前行。 - 第二句“紧握双拳打不开”,表达了这个人对某种困境的无奈和挣扎。紧握双拳意味着用力地尝试去打开局面
【注释】: 接着一个半个。指接一个半钱。“著”是“接”的意思。 觅得三文两文。意思是说,在破旧的布口袋里找到了三个半钱和两个铜钱。“三文”指三个半钱,“两文”是指两个铜钱,“破布袋”是旧衣服或旧袋子,用以比喻贫穷。 谁知破布袋里,许多弥勒世尊。意谓你想不到的是,这个破旧的布袋子里面装有许多弥勒菩萨的形象(佛像)。因为佛教中有弥勒菩萨会在未来成佛的传说,所以这里以弥勒菩萨的形象来暗喻贫穷的人。
朱伯可求颂 凤凰山下方求隐,摩竭城中又转身。 星电交驰何处是,旋机倒用若为陈。 居士门高无异说,山僧行处脱根尘。 风作伴,月为邻,三眼摩醯笑似瞋。 佗年策杖重倾盖,抵掌掀眉一笑新。 注释: 1. 凤凰山下方求隐:在凤凰山的下方寻找隐居之地。凤凰山通常指的是佛教中著名的灵山,象征着神圣和宁静。 2. 摩竭城中又转身:在摩竭城(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又改变了方向。摩竭城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东阳光化士乞颂: - 关键词:光化士、乞 - 注释:诗人自称,表示自己是一位追求光明的志士。"光化"一词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达对某种美德的追求或理想状态的向往。"乞颂"则表达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好品质和高尚情操的愿望。 - 赏析:通过自称为“光化士”,诗人展示了一种自我提升和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光明和美好,这种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
自小出家,横草不拈,竖草不把。 路转山回君自看,南不龟头北不厦。 注释:从小出家当和尚,看见地上的草就不去碰它,看见树上的叶子也不去摘它。等道路转弯时,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山包,南面的山顶上有个龟头,北面的山顶上有栋楼房。 赏析:这首诗通过写一个僧人的行为习惯来描绘他清修、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心态。诗中的“横草不拈”与“竖草不把”形象地展示了这位僧人对世俗事物的淡然处之
注释解释: 偈八首,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以宣示佛理。其内容大多为颂赞佛祖功德、修行之难等。 拗折秤锤,掀翻露布。 比喻事情的转折和变化。秤锤是衡量的工具,比喻事物的中心或关键。露布,古代用于发布重要消息的公告。 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比喻在事情的关键时刻做出决策。机先,机会来临之前。鸦飞不度,比喻无法逃脱。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手法,生动描绘了事情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关键时刻做出决策的重要性
【注释】 偈八首其一:道绝名言,法离闻见。打破虚空,成七八片。直饶锢鏴完全,也是由基副箭。 偈: 偈的格式是四句一偈。“偈”是佛教语,即“颂”,是一种韵文体裁,用以宣说佛理、颂扬功德、描述境界、表达感情等。“偈”的内容多是三、四、五言或七、八、九言的句子。“偈”的格式一般是四句一组,中间用一个对偶词(如“无”、“不”等)连接。 偈八首其一:这首诗的意思是说,真正的道理是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
【注释】 王知县(名不详)求颂:王知县求诗。 无一法与人: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教给别人。 二种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即“人天语”和“祖师语”。 居士门墙高:居士的家学深厚,弟子众多。 逢人恁么举:对人讲起话来就如此这般地提起来。恁么,是古汉语音译词,意相当于今语“这么”,或“那样”。“举”指提起。 石梁踏断眼皮横,师子游行无伴侣:形容王知县的学问博大精深,无人能与之相比肩
注释:滴水在冰上生成时,显得分外寒冷。冻云环绕着山峰,仿佛把山峦都锁住。 根尘不昧心珠露,眨上眉毛子细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冬日的景色,通过水滴、冻云等自然元素,表现出一种清冷、宁静的氛围。诗人通过观察自然,发现了生命的奥秘和美丽,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注解】 偈八首 其二:昨夜来报五参,正值老僧洗脚。 起来抖擞精神,末上输他一著。 【赏析】 这首诗是《临济录》卷下记载的黄檗希运禅师与五祖弘忍大师的对答。诗中“昨夜”、“今天”等字眼,表现了时间之长,空间之阔大;“五参”、“五祖”等字眼,表明了对机缘、机遇的重视。全诗用白描手法写禅师与五祖的问答过程,既显示了禅师的机锋和慧根,也表现出了五祖弘忍的胸怀和气度。此诗语言朴实,却意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