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晏
诗句翻译为:“名与诸公又不同,金疮痕在满身中。不将御盖宣恩泽,谁信将军别有功。” 此诗通过描绘吴国武将周泰的英勇事迹和独特个性,赞美了他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仰和忠诚的品质,以及他为保卫国家而做出的巨大贡献。这种对将领英勇无畏、忠诚于国家的精神赞扬,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英雄的深深敬意。 赏析: 《吴·周泰》是唐代孙元晏创作的诗词。该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对比
春暖江南景气新,子鹅炙美就中珍。 诗中的“庾家厨盛刘公困”和“浑弗相贻也恼人”,描绘了晋代文宗庾悦在享用鹅肉时的豪华宴席以及因无法共享而感到的遗憾。这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俗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人的才情,还能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吴太史慈 圣德招贤远近知,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岂是当归召得伊。 注释 1. 圣德招贤远近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广泛的认知,即吴太史慈因其卓越的品德和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誉,无论在何处都知晓其名。 2. 曹公心计却成欺:这里的“曹公”指的是曹操,曹操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称,但在此句中,曹操的策略被形容为欺骗。 3. 陈韩昔日尝投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的关键是根据内容和上下文默写出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学生往往因识记不准确、不完整或不科学,而对题目要求理解的内容把握不准。所以,平时复习中应养成“三心”:一、专心,二、细心,三、耐心。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书写:“委”“翊圣材”,注意不要漏写;“赞”,“日月徵”,注意不要写成“月日征”。 【答案】
注释: 1. 天命须知岂偶然,乱臣徒欲用兵权。 天命可知并非偶然,但混乱之臣却想要掌握军权。 2. 圣谟庙略还应别,浑不消他七宝鞭。 圣明的谋略和宏大的计划应该有所不同,不必再用七宝鞭。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那些野心家、阴谋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违背天命,滥用权力的行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和谴责。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注释】赞国:称赞国家,这里指为官。经纶:政治谋略。蔡公:指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相师:相互学习。贵:尊贵的。封侯:封建时代赐予有功之臣的爵位和土地。归后:归隐以后。家人:指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赏析】 吴顾雍是南朝宋诗人。这首诗通过写蔡邕归隐后,他与家人之间的隔膜,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首句“赞国经纶更有谁”,意思是在当今世上,谁能再像蔡邕那样
【注释】 鼎足:比喻势力均衡。邢真衔册到江南:邢真,指孙权。衔册,即诏书,是授予官职的文书。当时将相谁堪重:当时的将领和丞相,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徐盛将军最不甘:徐盛是孙策部下名将,在赤壁之战中立下战功,孙权继位后封为吴侯,他最不甘心的是,自己的职位被周瑜取代了。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写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徐盛对孙权的不满而作的。全诗语言平实,却能生动地描绘出诗人的形象。 首句“欲把江山鼎足分”
吴武昌 西塞山高截九垓,谶谣终日自相催。 武昌鱼美应难恋,历数须归建业来。 注释与赏析: - 吴武昌:指诗人或其所在的地点位于吴地。这里的“吴”可能是指古代的吴国,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关联或象征意义而用“吴”。 - 西塞山:西塞山是长江中游的一个著名山峰,以其险峻著称。这里特指地理位置在长江边上的西塞山。 - 九垓:古代一种计量单位,相当于一亿。这里可能指的是山的高耸入云,难以超越。 - 谶谣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题目是“吴吕蒙”,作者不详。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韵。第一、二句写幼年家贫,志向坚定;第三句用反衬的手法,表达自己不贪图富贵的志趣;第四句表明自己追求的是清正廉洁的生活。 “幼小家贫实可哀”一句中,“哀”字写出了吕蒙少年时期家境贫寒、生活艰苦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家庭贫困对他的影响
这首诗的大意是:君王虽然好道,但遇到变通灵异之事却也是难得。介先生有神仙般的术法,竟然钓到了大鲈鱼,放在了玉盘中。 关键词注释: 1. 吴介象(Wu Jiaying):这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或者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由于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定他的真实身份和生平。 2. 好道君王遇亦难: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即使是一个喜好道法的人,在遇到变通灵异的事情时也会觉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