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昴英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重点语句来分析,最后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等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本诗为送循州刺史黄必昌赴任之辞。诗人首先以龙川的好风佳月比喻黄必昌,接着又以“千里”“四书”比喻黄必昌的才学。全诗充满了对黄必昌的赞誉之情。 【答案】 译文:好风佳月说龙川,人喜新来别乘贤。才尽优为千里式,学今有用四书全
注释:登上峡山,猛烈的大风暴雨。 长风把碧云吹开,卷走了银河倾泻下来。 雨搅扰着犀牛潭,浪涛高达千尺;烟遮住了龙窟,一声雷鸣震天。 松翁在岩边盖下松树屋,猿女在洞里穿绕萝藤。 旧时的兰亭美景,值得一提;婆娑溪曲,共饮美酒。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峡山暴雨的景象。首句“登峡山疾风甚雨”点明主题,接着描写了峡山暴雨的景象:狂风把碧云吹破,卷走了银河倾泻下来(“长风吹裂碧云堆,卷取银河泻下来。”)
注释:同刘朔斋游白云寺二首其一 冲暑登高人所惮,云韩龙孟乐相从。 眼穷溟海九万里,身在蓬莱第一峰。 潮长屿低帆势急,山回路曲树阴重。 日斜移席临池饮,戏掬清泉解酒容。 译文: 冲淡暑气,登上高处,人们都会畏惧,但像云韩龙孟这样的欢乐相随。 眼尽看遍大海的辽阔,有万里之遥;身处于蓬莱仙境的第一座山峰上。 潮水涨时,岛屿显得低矮;船帆展开的速度迅速。山回路转曲折,树木浓密遮挡阳光,形成阴影。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一位友人,并对他的前程寄予厚望。下面是逐句的详细解读和赏析: 第一句 政喜论文子遽归,扶胥之口访韩碑。 - 政喜:政治上的喜悦。 - 论文子:在这里指的是文人学士。 - 遽归:突然回来。 - 扶胥之口:地名,可能是一个有名望的地方。 - 访韩碑:访问著名的韩愈墓碑,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被尊为“文章宗师”。 第二句 吟篇佳处南游得,行李轻如始至时。 - 吟篇佳处
我们需要逐句解释这首诗: 1. “美广帅赵平斋拓贡院” - 这句话可能是对某个事件的描述。"美广"和"赵平斋"可能是人名。"拓贡院"则可能指的是某种活动或仪式,如科举考试的场地。 2. “围棘千间手拓开” - "围棘千间"可能指的是一种场景,即周围布满了荆棘(可能象征着困难或挑战)。"手拓开"则表示有人用手推开这些阻碍,象征性地解决了问题或障碍。 3. “帅幢元是个中来” -
白云登阁 白云捧拥到危巅,杰阁翚飞倚半天。 白云像捧物一样,高耸入云,登上高楼,眺望四周,只见蓝天白云,蔚为壮观。 谷响颇疑吟木客 山谷里的声音似乎在模仿吟唱的客人,让人遐思无穷。 潮回坐见变桑田 站在高处远眺,只见海浪涌动,仿佛看到陆地变成了大海,真是奇妙无比。 几重山隔几重海,一日身闲一日仙 山峦叠嶂,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仙境;一日之中,我悠闲自在,如同神仙一般。 真乐无如会心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把握诗的主旨情感,最后对诗的意象、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喜怒皆和气”,意为喜怒都平和,不发雷霆之怒,这体现了作者的宽容大度,也反映了作者对待友人的宽厚仁爱之情。“天全一片春”,意为天空如同春天一般,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及对其高洁品格的赞赏。 “眼高多识士”,“眼高”即目光高远
注释: 1. 直气劲摩空:形容人的气势磅礴、气势如虹。 2. 忠嘉忤九重:忠心耿耿,正直不阿,触犯了皇帝。 3. 指斥分明人所忌:指责得很清楚,所以人们不喜欢听。 4. 去留谆复上能容:在上级面前反复劝说自己离开或者留下。 5. 清风慨慕桐江钓:比喻自己像陶渊明一样喜欢钓鱼,不受世俗的纷扰。 6. 异渥新疏竹使筒:比喻自己像柳宗元一样受到朝廷的赏识和提拔。 7. 熊轼一行聊复尔
山寺夜起看月 丙夜忽窗白,披衣起凭栏。 山川如昼见,松桧照人寒。 孤鹤欬屋脊,群僧鼾纸单。 灯前呼老佛,妙境许同观。 注释: 1. 《山寺夜起看月》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2. 丙夜:即初七的夜晚,古代以地支记日,初七为“丁”日,故称丙夜。 3. 披衣:指起床穿衣。 4. 山川:这里指山中的树木和流水等自然景观。 5. 如昼见:像白天一样清晰可见。 6. 松桧:指松树
【译文】 一篇奏章,强调纲常的严肃性,端平年间,开始正直的声音。 难磨石宋璟,不动铁元城。 前辈风流在,南州个信诚。 精神兼学力,倾倒为遐氓。 【注释】 一疏:指给皇帝上的奏章。 纲常:纲纪和伦常,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政也。”这是古代关于君臣、父子之间应该遵守的原则。这里泛指君臣、父子关系。 端平:南宋理宗赵昀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