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昴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主题思想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诗句分析。“罗浮桃源峒”是说在罗浮山有一处桃源洞。这是全诗的总领句,点明题旨和景物所在。“灵符锁尽穴中蛇”,写洞中之景。“深入千岩处士家”,写洞里之人。诗人描绘了一幅幽深秀丽的山水图画,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峒户隔云呼不应,时时流水出桃花”是写洞外之景,写桃花源外的自然景观。诗人以桃花源外的自然景观衬托洞中之人
送广帅赵平斋汝暨解印趋朝 海濒老同年,五载依宇下。 春风舞蓑笠,爱日曝田舍。 喜无撞搪吏,追逐款段马。 剧谈许绦褐,得趁公馀暇。 达官来三径,小队邻翁诧。 明公杰俊人,麟族称大雅。 典刑样诸老,胸次郁酝藉。 西派溯其源,境物入陶写。 才高事无难,只手擘太华。 乘轺始逾岭,风采贤使者。 堂堂开大阃,部属肃靴帕。 台端有老蜮,闯影含沙射。 孤忠冕旒知,还许河内借。 铃斋安独处,冷淡闲僧夏。
【注释】 1、里同清献:里,指家乡;同,相同;清献,宋真宗时进士李清献。2、耿耿胸中便不同:耿耿,忠耿。3、疏云:韦布,指做官的人。4、大廷,朝廷。5、想输忠:指想为国家出力。 【赏析】 首句“里同清献久闻风”,是说自己与故乡的先贤有相同的志向而闻名于当世。“里”指家乡,这里指故乡。“同清献”指家乡人中有人与李清献一样,为国为民着想,所以闻名于世。“久闻风”说明作者早就仰慕先贤了。“风”
迎广帅徐意大参五首·桂林旧着绣衣来 久矣馀波拍越台 自古直臣多牧广,广平曾赋岭头梅 李昴英,宋代诗人,以其丰富的诗歌创作和深邃的哲理思考闻名于世。在《迎广帅徐意一大参五首》中,李昴英巧妙地将历史典故融入诗作,以表达对广帅徐意大参的敬意与期待。本诗选为其中一首,旨在深入解析诗句中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 诗句原文及译文: 桂林旧着绣衣来,久矣馀波拍越台。 自古直臣多牧广
迎广帅徐意一大参五首 宋代诗人李昴英笔下诗意画卷 1. 诗句解读与翻译 - 别去丹山划七春,一廛今日是滕民。 - 译文:告别离开丹山时,春天已过七次;如今我居住在滕县的小屋里。 - 注释:丹山,地名,可能指代诗人的家乡或某地;“一廛”,指房屋、居所,即小房子的意思;“今”通“近”,意为今天;“滕民”,指居住在滕县的人民。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离别家乡的情感,以及在滕县居住的简朴生活。 2.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戏题罗浮梁弥仙写真”是这首诗的第一句,意思是说:戏题罗浮梁弥仙的写真画卷。“八十童颜双眼明”,意思是说:人到八十,童颜鹤发,双眼却依旧明亮。“浪游湖海一身轻”,意思是说:泛舟江湖大海,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莫将啖肉先生比,个是罗浮老树精”,意思是说:别把他(指梁弥仙)比作那些吃人的恶人,他只不过是罗浮山里的一株老树。 【答案】 戏题罗浮梁弥仙写真
【注释】 道是空山:既然说是空山,那么山上一定没有树木,也没有人烟,只有石头。渠:溪流,这里指溪水。原来有有亦无无:本来有,也有,但又不是真的存在。着:附着,指附着在人身上。碓夫:捣米的石制工具。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篇采用问答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哲理思想。开头两句写山,“道是空山”,说明是空山。而诗人却说:“有有亦无无”,这两句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山上本来就没有树木、没有鸟兽
注释: 1. 司法曾子美新第荣归欲得余诗不敢效世俗谀语二首 2. 舌似河悬笔水翻,春官首疏见忠肝。 3. 士须卓尔名当世,好取前修节行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知好友曾季章被朝廷任命为司法后,为了表达祝贺之情而创作的。诗中既赞美了曾氏的才华和忠诚,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和祝愿。 首句“司法曾子美新第荣归”,直接点明了主角曾子美,他因政绩卓越被提拔为司法,这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同时
表释应端住兴化寺以其说而勉之二首 第一首 钵中滴水也难消,切莫贪他寺富饶。 留取大皮缠大树,腹围紧紧篾三条。 注释:比喻修行者要精进修行,不要贪图世俗的财富和荣华富贵。要像钵中的水一样,虽然微小却难以消除,要珍惜自己的道心和戒律,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失。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告诫修行者要坚守道心,不要被世俗的财富所迷惑。要像钵中的水一样,虽然微小却难以消除,要珍惜自己的道心和戒律
白云狮子峰望罗浮 不到罗浮瞥六年,后期几误铁桥仙。 远云不隔山真面,西麓原同第七天。 白云狮子峰是罗浮山的别称。诗人在山中游览,眺望着远方的群山。他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仿佛只过了六年,却好像已经过了六十多年,连“铁桥”都快要被误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了。 远云不隔山真面,西麓原同第七天。 远山的云彩似乎和山连在了一起,仿佛隔着山也能看见它的面貌。诗人觉得山中的景色如同天空中的星辰一样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