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及之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人面竹”:这里的“人面竹”可以理解为竹的外表如同人的面容一般,具有某种美感或象征意义。竹因其坚韧、高洁的特性,常被文人墨客用来比喻人的品格或精神风貌。通过这个比喻,诗人可能在表达一种对竹子特质的认同和赞赏。 2. “共识此君面”: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共识或共鸣的情感,即人们普遍认同并赞美竹子的美。这种情感反映了竹子在自然界中的普遍魅力和文化地位。 3. “谁知面目真”
注释:阿戎比我强得多,解颐笑的时候可以折断角。玉版指《周易》的卦辞,渭川指汉文帝刘恒在渭水之南的渭阳宫游玩时所作的赋诗。浪谑指随意戏谑。 赏析: 首句“阿戎胜此君”,以阿戎比作胜过自己的人,表明阿戎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自己与之相比,自愧不如。 次句“解颐须折角”,用典说明阿戎的才情横溢,其解颐(口角上仰)之态,如同折断了角一样,形容其笑容可掬、神态可亲。 第三句“玉版得细参”
注释: - 槐树的绿叶再次绿了,时光匆匆,人们忙碌地来去。 - 我躲在槐荫下躲避阳光的影子,岁月无情,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槐树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用“槐绿复槐绿”来形容槐树的绿叶不断重复出现,暗示着时光的流转不息。而“时来人自忙”则表达了在这样一个时刻,人们忙碌奔波,无暇顾及其他。这种忙碌可能源于生活的琐事,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
注释: 猫头竹,一种竹子的名字。 迸穴穿篱出,狸奴知几头。 这句诗描绘的是猫头竹冲破洞穴,穿过篱笆的情景。狸奴,指的是狸猫。这句诗的意思是猫头竹能够冲破洞口,穿过篱笆,这就像狸猫知道有几头一样。 真能参玉版,足可当珍羞。 这句诗的意思是这种竹子真的可以像玉板一样坚硬,足以代替珍贵的食物。玉版,指的是坚硬的玉石。珍羞,指的是珍贵的食物。这句诗的意思是这种竹子真的可以像玉板一样坚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把握诗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竹屋偏宜雪”的意思是:竹林中的屋子最适宜积雪,“何妨种满园”的意思是:为何不把竹子种遍整个庭院呢? 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竹子的屋最适合下雪了,为什么不用竹子来建一个花园呢? 译文:喜爱苔藓而不喜爱竹子,不要让它长得过高影响子孙后代。竹林中的屋子最适宜积雪
诗句输出:桥上所经过,秋成正乐郊。 译文输出:在桥上经过时,秋天的田野正是丰收的季节。 关键词注释:桥上所经过(描述行走的地点)、秋成(指秋天的收获季节)、正乐郊(描绘了乡村宁静而喜悦的气氛)。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秋日乡间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慨和赞美。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的丰收景象,同时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注释】 ①柴桑: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②秦爵五:指秦代五大夫的官位。秦爵分五等,即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③逃辱:逃避屈辱的待遇。④出群:超出一般人或群体。⑤伍:同“侣”,同伴的意思。 【赏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唐代宗大历九年)。诗人此时已经59岁,一生坎坷,饱经忧患,因而对权贵十分不满,对人民充满同情。他自比孤松,以傲岸不驯之态来显示自己的人格。
译文: 忍口嫌弃离去,蓄池塘怜惜所丁。故应濠上乐土,不羡此湖清醒。 注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鱼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鱼台美景的赞美之情。其中,“忍口嫌去乙”形容鱼台的美丽景色让人陶醉,让人不忍离去;“蓄池怜所丁”则表达了作者对鱼台深厚的感情,仿佛鱼儿一样依恋这片土地。而“故应濠上乐,不羡此湖醒”则展现了鱼台的宁静与美好,让诗人心生向往,不再羡慕其他的湖泊。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鱼台美景的描绘
【注释】龟:乌龟,比喻隐士。支床:指受辱。曳尾:喻屈身事人,不求仕进。 译文: 乌龟筑巢,自我为巢,年久的窝已与莲蓬相连。 支撑床榻尚能忍受屈辱,拖着尾巴还敢忍受嘲讽。 赏析: 诗的首句以“藏六自为巢”起兴,写隐居者不图荣利,只求安居而已,这是诗人对当时许多志士仁人的共同心态的概括;次句承上启下,写自己与莲蓬相依为命,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和性格。第三句是说,我虽然支撑着床榻,但仍然能够忍受屈辱
【注释】 梦窟:梦境。 蘧蘧(qú)梦:形容睡得不安宁。 拍:拍击;打。 化蝶:比喻人或物发生变化。 谁复:何人,何代。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梦游的仙人,在梦中变成了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醒来后仍想再变成一只蝴蝶。诗人以梦游仙者为主人公,通过描写他“枕上蘧蘧梦,胸中拍拍春”的迷幻之境和由此产生的“谁复蝶为身”之问,来反映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构思巧妙,想象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