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獬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世事一毫不挂眼,放怀只用酒为年。 - 世事一毫不挂眼:表示对世间的名利、纷争等都不感兴趣,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和生活。这里的“世事”指的是世间的纷扰和烦恼。 - 放怀只用酒为年:形容生活无忧无虑,只以饮酒为乐。这里的“放怀”表示心情开朗,不受拘束。“用酒为年”则说明饮酒成为生活的主要乐趣。 2. 已从车后携一榼,更向杖头留百钱。 - 已从车后携一榼(ke)
诗句一“紫皇初放第三榜,中有英豪绝世无。”中的“紫皇”通常指神话中的皇天帝君,而“第三榜”则可能是指科举考试的录取名次。这里的“英豪”指的是才华出众的人。 译文:在初次举行的科举考试中,第三榜就诞生了众多杰出的英才,他们如同古代传说中的骏马一般,无人能比。 关键词解释:“紫皇”“英豪”“第三榜”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概念和意象,代表着才华和荣耀的顶峰
诗句:榜帖初传见姓名,喜来把读绕栏行。 译文:榜单刚刚公布,我看到了张李二人的名字,心中充满了喜悦,于是我拿着名单细细阅读,仿佛在欣赏美丽的风景。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因友人获荐而感到的喜悦和激动。诗人首先通过榜单公布的消息得知了友人的成就,这让他感到无比的高兴。接着,他拿起名单细细阅读,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卷。最后,诗人用“群玉聚来”来比喻张李二人如同聚集的宝玉一般珍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送宋屯田之湖南转运判官》。下面是逐句释义: 绿绶郎官笑白头,更携龙节领诸侯。 这里的“笑白头”形容宋屯田年事已高,白发苍苍,但仍然意气风发,充满自信和骄傲。而“龙节”是指古代朝廷颁发的一种权力象征,象征着高贵和尊贵的地位。所以这里说宋屯田带着龙节,意味着他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权力。 抟风初击三千水,投刃方排十二牛。 这里的“抟风”是指驾驭强风,“三千水”指的是广阔的水面
注释: 1 子文三仕去何频: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三次出仕但都被排挤而离开。 2. 一卧南阳竟没身:指屈原在被贬后,长期隐居在汉水南岸的南阳。 3. 明主自应容直道:指正直的人自然会得到明主的接纳。 4. 皇天何事杀忠臣:指上天为什么会杀害忠良之臣。 5. 拄天力屈空留草:形容力量虽然强大但最终无用武之地。 6. 贯日心存不化尘:比喻忠诚的心志永远不变,化为不朽的精神。 7. 黄壤不知人世事
樊秀才下第 平时爱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剪裁。 自谓罗中先得隽,岂知天外已遗才。 炉开遂失黄金矿,石划犹藏白玉杯。 独倚西风倍惆怅,却忧车马到门来。 注释: 樊秀才:指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樊宗训,字云卿,河南府(今洛阳)人。因科举考试失败而不得志于仕宦之路,所以有“下第”之称。 平时:平时,平日。 集句:把句子或词句聚集在一起。 得剪裁:得到裁剪,比喻得到机会或施展才能。 罗中:比喻考场。
致政李祠部 画省仙翁绿鬓斑,林间高挂两朱轓。 更无归计买泉石,欲以清名遗子孙。 闲作好诗消白日,都将生事付清尊。 嗟予忧病为疏阔,不得携筇奉笑言。 注释与赏析: 致政李祠部 画省仙翁绿鬓斑,林间高挂两朱轓。 更无归计买泉石,欲以清名遗子孙。 闲作好诗消白日,都将生事付清尊。 嗟予忧病为疏阔,不得携筇奉笑言。 释义与译文: 致政李祠部 画省仙翁绿鬓斑,林间高挂两朱轓。 更无归计买泉石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晚年归国时,向皇帝进献的一首七绝。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首句“渐少尘沙眼渐开”,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世界逐渐变得明亮起来,尘沙已经减少,视线逐渐清晰。这里的“尘沙”指的是官场上的争斗和纷争,而“眼渐开”则表示诗人对这种纷扰逐渐看透,心境逐渐平静下来。 次句“骎骎归骑不须催”,则是说那些匆匆赶回京城的人,不必催促,他们自己会按时归来
诗句释义: 1. 凤凰山下网罗疏:凤凰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山下的网罗稀疏。这里的“网罗”指的是古代捕鸟的工具,稀疏意味着鸟类容易逃脱。 2. 翠翮摇空去有馀:翠色的鸟翅在空间中挥舞,飞翔得非常自由和轻松。这里的“翠翮”指的是翠鸟的翅膀,“有馀”表示有余。 3. 陶令已抛彭泽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诗人,他辞去彭泽县(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县令职位,归隐田园生活。这里的“陶令”指的是陶渊明
这首诗是明朝文人杨慎的作品,题目为《吴比部》,是一首五言律诗。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蘧公四十已知非" —— 蘧公指的是蘧庐公,即蘧庐(今江苏南通)的长官,这里用他来代指一位年纪较大的官员。“四十”是指这位官员已经四十岁了,“已知非”意味着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年岁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和可能的衰退。 2. "长揖公卿卧翠微" —— 这句话描述的是这位官员与高官贵人交往时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