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解析】 1.“金山”指金山寺。2.译文:长江万里奔腾,犹如金鳌在中流矗立着;金山寺的石塔,耸立江心,气魄雄伟。3.赏析:本诗描写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象和诗人对金山寺的喜爱之情。首句写长江之阔大、奔放,气势恢宏,如金鳌般屹立;次句写金山寺雄踞江心,气势磅礴。三、四句写金山寺石塔巍然屹立,任凭风涛起落,岿然不动,表现了金山寺石塔坚固无比。全诗语言质朴明畅,意境开阔壮美,富有动感,极富感染力。 【答案】
【注释】 ①怡斋:周怡斋,即周必大。居士:佛教徒的通称。 ②涧边:山涧旁。 ③高风凛凛:形容人品高尚、正直刚毅。 ④有口不谈声似雷:指说话直爽,不避讳,如雷鸣。 【赏析】 这首诗为送别之作,写诗人对友人的羡慕及对其品格的赞赏。 “我羡怡斋去又来”,开头一句是说自己羡慕怡斋,既来又去,而自己则不然。“怡斋”是周必大的字。周必大(1126—1204),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朱熹
注释:心中充满疑虑,是否应该下定决心?一旦决定之后,又该如何询问他人?日常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不会有所偏袒,就像春天的山峰任凭鹧鸪自由啼叫一样。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有决断的决心,又有疑虑的疑惑,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感到困惑和无助。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中的公正与公平的追求。他认为,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事物,都应该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因此
【注释】: 参禅(禅宗)乃是丈夫事,良马从来不用鞭。 参禅是佛门中的一种修行方法,禅宗的修行者通过参禅来领悟佛教的道理,达到解脱生死轮回的目的。 良马从来不用鞭:比喻真正的修行者不需要外力的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修行、悟道。 六窗尽启乾坤大,万里无云一片天:六窗指的是六扇窗户,这里用来比喻禅宗的修行者通过开悟六扇窗户,从而领悟宇宙的真理。 万里无云一片天:形容天空宽广、明亮,没有一丝杂质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一位僧人归天台的,诗中描绘了僧人从龙门浪里翻身跃出的情景,以及他归途中石桥上的景象。 - 首句“龙门浪里翻身出”,描述了僧人在龙门浪里挣扎着翻出了身,这里的“龙门”指的是大峡谷中的一道瀑布,“翻身”则形象地描述了僧人在瀑布中艰难地翻越。 - 次句“凛凛风生气宇清”,描绘了僧人翻过龙门后,风中的气息使他的心情变得清明起来。这里的“凛凛风”形容风势猛烈
【注释】: (1)“粪扫堆”是佛教用语,指佛门弟子。 (2)“花前”是佛教中的净土境界,即西方极乐世界。 (3)“灵山”也是佛教中的净土境界,即阿弥陀佛的道场。 “作祸胎”是佛家语,意为留下祸根。 【赏析】: 这首诗写一僧人在佛门中拾得一首偈子,并作了解释,劝诫丛林众僧不要沉迷于声色,以免成为造恶之因。 首句“粪扫堆头拾得来”,言一僧在寺院中捡到一个写有偈子的纸片,便拾起它。
注释 示倪居士:向倪瓒(1301-1374年)的隐居处致意。 一切尘中坚密身,尘尘顿现本来人。 一切尘中:指尘世。坚密身:坚硬而严密的身体。尘尘:尘世。顿现:立即显现。本来人:本来之人,指自己。 了知此外更无佛,野鸟山花别是春。 了知:了解。其他:别的世界。更无佛:没有别的世界。野鸟和山花:自然景物。别是春:别具一种春天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写倪瓒隐逸山林的生活和心境
注释: 1. 辊底怒涛千丈雪:比喻汹涌澎湃的海浪。 2. 转空明月一天秋:比喻明亮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仿佛是满地黄金。 3. □□窖:指隐居的地方。 4. 历历君家拄杖头:意指你回家的时候,拄着拐杖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壮丽的景象,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形容词,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注释:千丈高的岩壁垂下云朵,层层叠叠,老龙盘卧在这里,有时出现有时又隐去。你如今决心攀上龙鳞角去,不要顾及岩前的波涛飞溅。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小师淳真参雪窦的诗。诗人在送别的同时,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未来的祝福,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心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注释: 瘦坐清行合涧边,衲衣楚楚湿苍烟。 这是在描述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形,他穿着衲衣,衣服上沾满了苍烟,看起来非常干净整洁。 春光尽逐杖黎去,留得暮山啼断猿。 春光即将过去,但僧人的杖头却带走了春光,只留下了傍晚的山中的猿猴在啼叫。这里的猿猴象征着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景,他的衲衣被苍烟弄湿,显得格外干净整洁。然而,春光即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