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普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名为《送杨八归上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句释义: - 吾道从来没正偏,就中达者便为先。 - “吾道”指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或价值观。 - “从来没正偏”意指其观点从未偏离过正道或偏激。 - “达者”指理解并遵循这一理念的人。 - “便为先”表明在众多理解此道理的人中,他是最杰出的。 - 花前一笑即回首,此去西川路八千。 -
【注释】 ①杨岐:唐代僧人。②担子无轻重:指佛教中所说的“佛法”,其内容有重和轻之分,如《般若经》说“般若波罗蜜多,即一切法皆入般若”。③提正令:指提举法事、主持法会的重任。④杀活:谓能行善作恶,或能行恶作善。⑤卷舒:意动用法,以手展开或卷缩。⑥纵横:犹纵横驰骋,指施展才能。 【译文】 杨岐担子的分量轻重,上肩时便立刻行动。 咬牙坚决提举法事,使行住坐卧随心所欲。 运用神通力,随意卷舒
注释: 瘦坐清行合涧边,衲衣楚楚湿苍烟。 这是在描述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形,他穿着衲衣,衣服上沾满了苍烟,看起来非常干净整洁。 春光尽逐杖黎去,留得暮山啼断猿。 春光即将过去,但僧人的杖头却带走了春光,只留下了傍晚的山中的猿猴在啼叫。这里的猿猴象征着诗人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在涧边坐着的情景,他的衲衣被苍烟弄湿,显得格外干净整洁。然而,春光即将过去
注释:楖𣗖杖头悬日月,草鞋跟底带山川。 逢人问著吾家事,灵鹫峰前是冷泉。 翻译:拄杖头上悬挂的日月,草鞋底下踏着的山川。 遇见人就询问我家里的事情,那冷泉就在灵鹫峰前。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诗人在送别朋友时作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首句“楖𣗖杖头悬日月”,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壮丽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远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次句“草鞋跟底带山川”,则巧妙地将友情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注释: 参禅并不是简单的因缘,立志当像铁石一样坚贞不屈。 百座城市都无法依赖它,回首望去却只能痛打自己一拳。 赏析:《送小师淳志游方》是一首描绘禅师修行的诗。全诗通过描绘禅师参禅、立志、旅行等场景,表达了对禅师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担忧和提醒
注释:鉴在机先已是迟,电光石火亦难追。鹫峰点著便回去,终不重安眼上眉。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领悟。诗人以鉴在机先已是迟为起兴,寓意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电光石火亦难追,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叹。鹫峰点著便回去,则暗喻人生的无常,如同一只飞鸟在山峰间飞翔,一旦被风吹拂,便会立刻离去,不再回头。而终不重安眼上眉,更是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注释】 送文上人游台荡:送你文上人到台荡去。上人,僧人的敬称。台荡,地名,在今浙江桐乡县西南。 文彩全彰:意思是文彩十分鲜明,比喻才思出众、文采飞扬。 拄杖头:拄着拐杖。 兴悠悠: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江声一夜催行色:一夜之间,江声催促着行人匆匆上路。 踏断石桥方始休:走到断桥时停了下来休息。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文上人游历台荡的所见所感,诗的开头两句写文上人的风采,后两句写他的游踪及感受
注释: - 死生事大方行脚,彻骨贫穷未到家。 - “死生”指生命,“大方”指天地自然的道理;“行脚”是指行走、流浪,“彻骨贫穷”形容非常贫困,“未到家”表示还没到达目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生死之事由自然之道决定,虽然我穷困潦倒但还未达到目的。 - 一百十城回首处,大淮南畔有高沙。 - “一百十城”是一个夸张的表达,意指很多很多的城墙;“回首处”是回头看的地方
注释: 恩怨重重,分未分:指和尚天童晦岩与人世之间的纠葛。 再来不见旧时人:再次到来,却已经见不到过去的人了。 娟娟:美好的样子。 宿鹭亭前月,忍照西风吹白蘋:美丽的鹭鸶栖息在亭前的月光下,而西风却吹起了白色的芦苇丛。 赏析: 这首七绝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天童晦岩和尚的深深思念。首句"恩怨重重分未分",既表达了和尚与人间的纠葛,又暗示了作者对这种纠缠不清的关系的无奈。次句"再来不见旧时人"
【注释】 清远溪边扎寨时:在清远溪边驻扎军帐。 春风簇簇露枪旗:春风里,旗帜像簇簇的花朵一样鲜艳。簇簇,形容花团锦簇。 谁知:哪里知道。 唤客吃茶处:召唤客人来喝茶的小地方。 万别千差:各种各样。 一道归:都回到一个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送行诗,写的是送别朋友。诗人写景寄情,借对朋友送别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清远溪边扎营时”,点明了地点,交代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