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广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题目要求分析诗歌主旨及情感,同时了解作者相关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分析。 本题中,“游开元寺”是这首诗的主题。首联写开元寺内的环境:古槐树上蝉儿在不停地鸣叫;香积库中香烟缭绕,弥漫于空室之中。颔联写开元寺内的情景:佛堂中的佛图经被翻得凌乱不堪,没有人来打扫;天花乱坠般飘洒的经幡也无人打扫,落满了台阶上
【注】函谷关:古关名,在今陕西省灵宝市南。 【赏析】: 此诗写函谷关一带的秋日景象。 第一句“树木阴森虎夜号”,用“阴森”二字形容树木,突出了深秋时节的寒意;用“夜号”来表现虎啸,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山林中的幽静和寂静。 第二句“行人愁杀路峣岰”,用“行人心”来代替“行人”和“路人”,表达了作者对行人旅途艰辛的同情。 第三句“谁家鸡唱寒烟里”,用“谁家”来代指行人,用“鸡唱”来描绘清晨的情景
《游玄都观》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作。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曲江:指代当时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曲江池。 - 东畔:在东边,泛指西边。 - 柳丝长:形容柳树长得非常茂盛。 - 金碧楼台耀夕阳:形容建筑华丽,光彩夺目。 - 惆怅种桃人已去
《再过崤关》是明代诗人汪广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经历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但不失深意。诗中“尽说崤陵路最艰,一年犹得两回还”这一句,用“尽说”一词,既表达了当时社会对征赋之苦的感受普遍性,也暗示了征赋之艰难并非独有,可能也是许多朝代的共同现象。此外,“姚崇片石孤撑立
【注】宝鸡:今陕西宝鸡县。 渭河霜满水如苔,一县人家半草莱。 唯有秋风酸枣木,淡烟深锁斗鸡台。 注释:宝鸡县:宝鸡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经关中平原的一条河流。霜满水如苔:秋霜覆盖着水面,如同苔藓一样。斗鸡台:古代一种娱乐设施,用木架搭成斗鸡形状的台子。 白话译文: 宝鸡县:在陕西省,是一片土地,被秋霜打湿了水面,就像苔藓一样。 一县人家半草莱:整个地方只有一半人种庄稼,一半人住在野草里。
《重游华清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雾旆霓旌去不来,阴廊风雨长苍苔。 注释:雾中飘扬的车驾旌旗(象征皇帝)不能前来,宫殿内阴暗的长廊上,常年覆盖着厚厚的青苔。 赏析:首句描绘了华清宫在雨雾中的景象。雾中的旗帜象征着帝王的威仪,但无法抵达,表达了作者对帝王的无奈和遗憾。第二句描写了宫殿内的阴暗景象。长期的风雨侵蚀使得庭院中的青苔茂盛,暗示了华清宫的衰败和冷落。
【注释】 长安:唐代的都城,今西安。晓起:黎明起床。边报:边境上的战报。若非:如果不是。遗寇:逃到边疆的敌人。家书:书信,指家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早起听到喜鹊叫声而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渲染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后两句抒情,抒发了渴望边关平安、亲人平安归来的愿望。 首句写“晨风”,点明季节是春天。次句写喜鹊噪鸣,渲染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第三句以反衬手法,写如果没有边地的战事
诗名:月夜过马嵬坡 作者:汪广洋 朝代:元代 关月明明良夜何,秋风肠断马嵬坡。 也应不为真妃惜,祇憾当初白骨多。 注释与赏析: 1. 关月明明良夜何,秋风肠断马嵬坡。 - 关月:指月亮。这里可能寓意着月亮的明亮和皎洁,象征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 良夜:美好的夜晚。"良夜"通常用来形容宁静、美好的时光。 - 秋风肠断马嵬坡:秋风萧瑟,令人心痛,形容诗人在夜晚经过马嵬坡时,心中充满了哀愁和失落
横鸡岭木撼清秋,关隘连云控益州。 指点烟深最高处,驿程将近草凉楼。 注释:横鸡岭的树木在秋天被风吹得摇曳生姿,山岭连绵不断仿佛与天空相接,这就是位于益州的关隘所在地。从高处看去,烟雾缭绕的景象非常深远。随着接近驿站的路程,四周的草木逐渐变得凉爽起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益州关隘风光的诗作。诗人以“横鸡岭木撼清秋”开篇,生动地勾勒出益州关隘的自然景观。诗人以“关隘连云控益州”为过渡
【注解】 五陵:泛指长安附近五个帝王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一带。原:大路。 漫漫:形容道路漫长。 瘦马:消瘦而疲乏的马。吟:长鸣。 南去雁:即“南来雁”。这里指从南方飞来的北归的大雁。 强冲:强行冲撞。风色:风云变幻的景象。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幅诗人行旅途中的艰难图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首句写诗人在漫长的道路上,骑着瘦弱的马,日上三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