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惟豫
送田少参雯之楚 竹竿小巷比邻居,况复髫年共读书。 须鬓于今成二老,文章当日足三馀。 才抡江左方归里,漕转荆南又驾车。 黄鹤楼中明月夜,吟诗醉酒可思予。 注释: - 竹竿小巷比邻居:形容田少参的住所与邻里之间的距离很近,就像竹竿一样短。 - 况复髫年共读书:指年轻时一起在竹林中读书的情景。 - 须鬓于今成二老:表达对田少参从青年到中年岁月流逝的感慨。 - 文章当日足三馀
【解析】 此诗写于诗人晚年,时年已八十二岁。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江秋景图,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自青县入卫河”一句点明诗人由青县入卫河。青县是今河北青县,在黄河以南,而诗人却要入卫河,说明诗人已经过河,进入了卫地。 “忽睹清分浊,家贫居上头。”两句写诗人突然看到清澈的水和浑浊的河水,家中贫穷,住在水边高处。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也是诗人所感之景。 “一篙新涨水,半自故园流
解析与赏析: 1. 首句释义及译文: - 关键词: 晨昏 - 注释: "晨"指早晨,"昏"指黄昏。 - 译文: 不论早晚,我都在关心母亲的安全。 2. 第二句释义及译文: - 关键词: 聋哑 - 注释: 指失去听力和说话的能力。 - 译文: 除此之外, 我变得像聋子一样, 什么也听不见。 3. 第三句释义及译文: - 关键词: 胜败 - 注释: 在战争中的胜利和失败。 - 译文:
《望南阳湖》是唐代诗人萧惟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纵目烟波千万顷:形容湖水辽阔无际,如同千万里一般,表达了诗人对广阔湖泊的赞叹和欣赏。 2. 满湖渔艇捕鱼翁:描述湖面上满是渔船,船夫正在捕鱼的情景,体现了渔民们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 3. 银河半泻山为岸:用银河倾泻入山的形象比喻湖水与山峰相接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 4. 太极初分气作宫:借用太极生两仪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旅店早发”是第一句,意思是旅店早早地出发了。第二句“惊月入窗棂”,意思是月亮惊动了窗子上的棂木,第三句“问夜将尽”,意思是询问夜深人将入睡,诗人也感到有些困倦了,第四句“思归人半醒”,意思是指思乡的人一半清醒着。第五句“桥头分野径”,意思是在桥头分开了小路,第六句“树杪点疏星”
【注释】: 永丰巅:指高山。 首阳:指首阳山。 墨胎氏:传说中尧时隐人,名朱泑,居首阳山。 柏林:柏树成林。 滦漆水:滦河之流经地。 薇蕨:指野菜。 肉食鄙:指腐儒。 顽廉:指廉洁之人。 黄虞人:指古代圣王。 吁嗟:叹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作者登上清风台谒夷齐庙时,即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贤者高洁的品格、高尚节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诗中“未食蕨与薇,安知肉食鄙”
忽睹清分浊,家贫居上头。 一篙新涨水,半自故园流。 帆影高悬日,桡声荡入秋。 渔樵云树外,引我下汀洲。
竹竿小巷比邻居,况复髫年共读书。 须鬓于今成二老,文章当日足三馀。 才抡江左方归里,漕转荆南又驾车。 黄鹤楼中明月夜,吟诗醉酒可思予
晨昏候母安,此外便聋哑。胜败两相忘,以金注若瓦。 万物质非铜,造化工始冶。烦暑不入林,园中避炎夏。 浮云视岂真,松风听未假。六月余雨泽,禾黍被原野。 二三素心人,弹琴敲棋者。短服复散发,《黄庭》手常把。 高枕卧北窗,陶潜吾师也
我立永丰巅,首阳向我峙。 遂之清风台,以访墨胎氏。 郁郁松柏林,悠悠滦漆水。 雨洗春色深,人入清风里。 未食蕨与薇,安知肉食鄙。 为顽与为廉,百年同一死。 吁嗟黄虞人,在此不在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