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本
这首诗是诗人对朋友沈王题真际亭的次韵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高亭结构标真际,体共云林一样闲。 - 这句诗描述了一座高大的亭子,它的结构与真际(真正的境界)相呼应,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这里的“真际”指的是真实、真理的境界,而“云林”则是指自然景色,如云朵般飘渺、树林般茂密。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以及追求真实境界的愿望。 2.
【赏析】 《梅花百咏和冯学士海粟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旨,以“玉箫”起笔,暗写笛声悠扬,令人心醉,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淡雅的基调。接着,诗人以“曲缓”“瑶台”,赞美笛声之婉转清越,如瑶池仙境般的幽静。 第二句“泉石几年云冷鹤”,用“泉石”来比喻笛声,既写出了笛声的飘渺虚无之感,又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接下来第三句:“关山万里月愁人”,则将笛声与边塞景象相结合,通过“关山”
见非恍惚梦非神,雪后霜前分外真。 疏影暗消三弄月,半联凄断独吟人。 岁寒摇落孤根在,江驿荒凉往事尘。 碎嚼幽香清可挹,玉奴无复更临春。 注释:见非恍惚、梦非神,形容梅花的形态与神似。雪后霜前的梅花更显真实。 疏影暗消、三弄月,形容月光下梅花的影子和声响。半联凄断、独吟人,形容一个人在寒冷中独自吟咏。 岁寒摇落、孤根在,形容梅花在严寒中的生命力。江驿荒凉、往事尘,形容曾经繁华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尘土。
注释: 山居十首 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 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窗槛月沉沉。 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诗。诗人以“头陀真趣”为主题,表达了他在大自然中的宁静和自在。他用“世上谁人识此心”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清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 第二句“火宿篆盘烟寂寂”,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和神秘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创作的,共十首,名为《廛居十首》。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详细解释: 1. 足迹无端遍海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深厚感情。这里的“足迹”指的是诗人的脚步和行程,“无端遍海涯”则表达了他对杭州的深深眷恋,就像他的脚步已经遍及了整个海边一样。 2. 现成山水不堪夸:这里,诗人用“现成山水”来形容杭州的自然风光。他认为虽然杭州有其独特的自然美景,但与其他地方相比
山居十首 注释: 1. 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自我评价。"胸中何爱复何憎",表示诗人内心对于世间的喜好或厌恶并无明确的态度或选择。"自愧人前百不能",意味着在众人面前,诗人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做到最好。 2. 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 ——描述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式。"旋拾断云修破衲",意指诗人会捡拾断云,修补旧衣
山居十首 数朵奇峰列画屏,参差泉石畅幽情。 青茅旋㔶尖头屋,黄叶频煨折脚铛。 云合暮山千种态,鸟啼春树百般声。 世间出世闲消息,不用安排总现成。 【注释】: ①“数朵”两句:指群峰耸立,参差不齐,泉水清澈,石壁险峻,景色幽雅迷人,令人心旷神怡。 ②“青茅”两句:形容山居生活清贫简陋,但自得其乐。 ③“云合”两句:描绘傍晚的山景,云气缭绕,山峦起伏,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小鸟在树上鸣叫,发出各种声音
山居十首 见山浑不厌居山,就树诛茅缚半间。 对竹忽惊禅影瘦,倚松殊觉老心闲。 束腰懒用三条篾,扣己谁参一字关。 幸有埋尘砖子在,待磨成镜照空颜。 注释: 1. 见山浑不厌居山:见到山,我一点也不觉得厌烦。浑不厌,全不厌倦。 2. 就树诛茅缚半间:就在树林旁的空地上,把茅草砍下来扎成小屋,只做了半天屋子。 3. 对竹忽惊禅影瘦:面对竹子时,突然感到自己如同禅宗的影子一样变得憔悴消瘦。 4.
赠营寿藏 云根辟古基,粉墙低护石楼危。 既知身后有终日,肯信目前无了时。 夜雨蚕课茧,春风燕衔泥。 到头共熟黄粱梦,哭送斜阳欲恨谁? 注释 1. “斸断云根辟古基”:斸断云根,意味着用斧头砍断了高耸的云根,象征着开辟或创建新的基业或基础。辟古基则表示开创了一个古老的基业,通常用来比喻创业或建立一个新的事业、基础。 2. “粉墙低护石楼危”:粉墙指的是用白灰粉刷的墙壁,它低垂以保护石楼
诗句释义与赏析 世情何事日羁縻: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的人情世事,为何每天都要被束缚。"日羁縻"指的是每天受到束缚,无法自由。 做个船居任所之:意思是作为一个小船的居住者,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住所。"任所之"表示随遇而安,没有固定目的地,只是顺水漂流。 岂是畸孤人共弃:这句话表达的是即便自己有残疾或者与众不同,也不会被他人抛弃,依然有人愿意接纳。"畸孤"指的是身体有残疾或性格孤独